接下來是我對目前這個輿論環境下,車企、媒體、消費者這三者的觀察。
對車企來說,現在的生存環境當然極其殘酷,已經死掉了那么多車企,誰知道下一個是不是自己,當然要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采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降本、降價、瘋狂營銷,尤其是營銷,我比較認可蘇黎世貝勒爺的一點是,他說車企的風阻系數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場數據上的軍備競賽,這種軍備競賽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事實已經不重要了,大家都只是為了贏。
什么可量產的跑車、模糊界限的原型車和量產車、麥弗遜和雙叉臂懸掛的好壞二象性、定語極長的銷量榜單等等,這些精心設計的營銷話術本質上是車企對消費者的信息霸凌,車企通過這種方式,在銷量上帶來的收益遠高于翻車時產生的損失,所以他們似乎默認了這種玩法,但這種“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整個行業愈發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死循環,即便有堅持自己的車企,在銷量壓力下也不得不加入其中。
而對消費者們來說,除了極少數的翻車事件,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分辨車企營銷信息的真假,可這不公平,紅燒牛肉面的圖片僅供參考可以接受,大不了倒掉損失幾塊錢,但這是汽車啊,動輒十幾二十萬,用上三五年,決策成本這么高,消費者憑什么要為你們軍備競賽式的宣傳買單呢?
法律當然不會對照每一條行為單獨制定,各大車企的法務部也不是吃干飯的,總能繞開真正的雷區,“不過度宣傳”這件事,也許只能靠車企的自我約束,還請尊重一點消費者,也給自己留點臉面。
再來說說媒體。
我的觀點是,可以當廣告牌,但不能當狗。
什么意思呢?媒體包括自媒體的生存模式其實特別簡單,通過自己的專業性或流量,放大車企想要達成的目的,從而獲取報酬,這是比較正常的關系,車企和媒體是合作關系,雙方需要在合作中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解讀者,或廣告牌,這取決于媒體的專業性。
無論哪種,都要有點職業操守,完成好客戶的需求,這是一個正常成年人在商業世界里該有的行為準則,從這一點上來說,yyp、陳震之類,雖然我有時不認可他們表達的觀點,但他們都是很職業的媒體人。
比較不正常的關系就比較復雜了,這種不正常可能來自于車企,也可能來自于媒體。
從車企的角度來說,有些需要媒體扮演“輿論打手”,攻擊友商,公關稿件發下去,媒體自由發揮,只求節奏,不論節操。
這時的媒體本質上是車企趁手的工具,是可量化的資源,只有在派發任務的時候才會被叫一聲“老師”。
而在我這,他們叫車企養的狗,為車企咬人時間長了還會給自己洗腦,我這是為車企戰斗,為了中國汽車,與有榮焉。
再然后,狗長得膘肥體壯,但長久以來的慣性讓他們習慣于拉來車企做靠山,形成自己的正義感,也許這群媒體也清楚自己的現狀,知道自己繼續這樣就會被罵,但不被罵就沒有飯吃,也挺可悲的。
而對車企來說,我將這種狀態的媒體稱為暖寶寶,是一種想甩開但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保留的累贅。
這種媒體大量存在于華為、比亞迪、小米之類的“流量品牌”周圍。
更多的不正常來自于媒體。
汽車圈來錢太快了,快到讓太多人擠破頭想進入這個圈子,包括那些數碼寶貝,也包括我,一個商單動輒幾萬、幾十萬,一單頂普通人一年工資,你很難不心動。
但問題是,能接到車企以推廣為目的的商單的媒體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固定圈子,所以為了這些錢,媒體們會表現出各種癲狂的姿態,手里有資源,能吃到商單的媒體,會盡量吃掉更多蛋糕,縮短工期接更多的單,每一單就不得不變得敷衍,信息的濃度和傳播的質量都被稀釋,至于數據,有需求就有服務,客戶的需求很高,我刷量的速度也未嘗不快。
這種事在車企、代理、媒體的心照不宣中幾乎已經成為常態,反正大家都是打工的,身上都背著kpi,反正車企這筆預算都要投出去,能投到數據好、返點高的媒體,你好我好大家好,沒人在乎“好數據”是怎么來的。
更多沒進入車企資源庫的媒體,或者想成為媒體的人就開始想盤外招,希望獲得商單,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怒,二是舔。
所謂怒,就是對車企話語權的惡意挑釁,通常表現為“我都是為了消費者”的形象,并且極度躁狂,聲音極大,表情夸張,手舞足蹈,聰明點的會用反問的方式,抓住車企某一個細節刨根問底;蠢一點的則是不顧事實,隨便開炮,先黑,黑完了索要公關費。
在互聯網上,只要吵架,就算自己的觀點是錯的,只要沒被人捶死,沒違反公序良俗,那就有流量,中國足夠大,理論上任何兩個對立的觀點,都能收獲上億的認同。
而對車企來說,雖然惡心事沒少干,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能正當維權,當車企看不下去這種惡意挑釁,投訴下架了媒體的作品,或者起訴,這些媒體就會聲淚俱下或陰陽怪氣,大意就是我想罵你憑什么不讓我罵?資本的力量是吧?捂嘴是吧?
而舔,是一群堅信付出才有回報的人,他們可能買了某個品牌的車,希望以此為契機,當上這個品牌的專屬媒體,大部分時間車企根本叼都不會叼,那么這些人就會破防,轉變成以怒為主的媒體,但實際上人家車企官方也有理由的,流量聚集的大車企,來舔的人如過江之鯽,你只不過買了個車,就是個普通的消費者而已,就想吃這碗飯,譜兒還挺大,剛當幾天漢奸吶?
當然,媒體自己想買車傍上車企是一回事,車企是要求媒體買車當投名狀的是另一回事,這事我親身經歷過。
你也別問我是哪家車企,反正不是我接過的任何一家,人家遙遙領先于所有車企。
另一群人則是硬舔,車是不買的,好話是要說的,通過文字、視頻的形式,無腦夸贊甚至頌揚企業,并將其與“愛國”等政治正確元素綁定,希望以此收獲流量,實際自己根本沒有駕照,或者開著家里的二十年車齡老合資車,在內容的表現力上也遠沒有車企養的狗真誠,也就是狗都不如。
所以你看,大家都說輿論環境越來越差了,但這環境是被大家一起毀掉的,有了這些吃完了拉鍋里的人,有活兒的媒體活不下去,沒活兒的媒體卻能靠出賣節操毀了整個行業,讓有活兒的媒體更活不下去。
好了,再說說消費者。
其實消費者也分兩種,只看視頻的內容消費者,和真正想買車的汽車消費者,他們的人數占比可能是7:3,但發出的聲音占比遠大于9:1。
對部分內容消費者來說,從各種古怪的角度挑刺是他們網上沖浪的唯一意義,最典型的就是只看價格和參數的紙面戰士,每當有新車上市,他們就會去競品的宣發視頻下面刷評論:你看那xxx都多少錢了,你怎么還這么貴?不降價等死吧,他們真的想買車嗎?當然不,一部分是車企找來的水軍,一部分是不明就里跟著水軍沖鋒的內容消費者,而這些言論又確確實實的影響了需要購車的消費者,我后臺就能收到一些信息,“我想買xxx車,但是看網上評論xxx,能買嗎?”我有時不知如何回答,但看過超哥視頻之后我就有了答案:買個der啊?
另一方面,大家對內容的鑒別能力實在是太差了,不僅局限于汽車領域。
一旦互聯網上出現沖突,大家聞風而動,迅速質疑、迅速出警、迅速撤退,不是為了真相,而是滿足自己的正義感,就算錯了最后只要來一句“我們也是被騙的”就完事了。
舉個例子,最近悟空去世的那件事,小貓死因眾說紛紜,趙朔賬號私密之后更是陰謀論四起,大家熱心而義憤填膺的去網暴當地政府和景區,但事實上趙朔早就發過澄清視頻,解釋了來龍去脈,只是沒用自己賬號。
你可能會說,“他沒在自己賬號上發視頻,那誰知道啊?”
問題就在這了,大多數人連完整的搜集正確信息都做不到,僅憑借著自己的本能發布觀點、發泄情緒,并在自己的立場上不斷搜羅證據,讓自己的觀點看起來站得住腳。
算法是理性的,他會根據人們不理性的喜好而變化,而沖突性內容天然更迎合大家的喜好,于是沖突愈演愈烈。
反映在汽車類內容上,就是媒體現在已經說不得車企的好話了,即使是你真心喜歡某些產品也不行,觀眾們總是假裝正義,四處出警,說你恰飯了,不聽解釋。
當然,這也許是車企、媒體、消費者共同作用的結果,誰也說不上誰。
羅里吧嗦說了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么,總之吧,祝各位耳聰目明,多賺錢,買好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