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婚禮后第三天,汪小菲半夜1點30發了條朋友圈,感謝馬筱梅的5個優點,雖然沒有直接提前妻,卻讓人感覺句句不離大S。再聯想他和大S的十年婚姻,這才知道汪小菲與大S解不開的“心結”在哪里。
汪小菲在婚禮誓詞上表白馬筱梅,他仰望45度看天空,那一刻不知道他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他的第二段婚姻,而他的第一段婚姻差點要了他半條命。
汪小菲說,特別感謝你能適應這座城市,適應我的脾氣,適應北京的茅臺,作為一個素人你承受的這些壓力,對我孩子父母的照顧,都謝謝你。有網友認為汪小菲這是在想念前妻,但也有人認為汪小菲更像是在內涵前妻。
字字未提她,字字皆是她?
大S汪小菲結婚初期,也曾在北京生活,但之后卻選擇帶著孩子定居臺灣省,汪小菲也開啟了“空中飛人”生活,十年里飛了幾百次。也有人認為兩人之所以離婚,和聚少離多關系很大。而大S之所以堅持去臺灣省生活,是因為適應不了北京的天氣。
她曾表示北京媳婦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當,因為北京的天氣很難適應,每次汪小菲把窗戶打開,感慨春天的柳絮來了。大S卻根本欣賞不了,而且不停的打噴嚏,然后開始流鼻血。
汪小菲感謝馬筱梅“適應北京的天氣”,聯想到大S過往的發言,確實有內涵的嫌疑。
汪小菲還感謝馬筱梅包容自己的脾氣,這點也被質疑是在內涵大S。大S曾在《幸福三重奏》中公開吐槽汪小菲脾氣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還吐槽汪小菲“以前超沒品”,完全不給汪小菲面子。
大S曾在節目中抱怨過汪小菲,稱他身為北京人,對羊肉情有獨鐘,無論是火鍋里的涮羊肉還是烤羊肉串,總是愛不釋手,導致家中彌漫著濃烈的孜然味。
問題在于,汪小菲十分喜歡,而大S則極為反感。作為注重美的她,自然不愿意忍受這種“孜然”氣味,此外,她并不喜歡羊肉,常常表示一到北京就會因為飲食不同而瘦下來。可想而知,汪小菲與大S在連吃飯這樣的小事上都難以磨合,更顯然,其他方面的矛盾只會更加突出。
脾氣圈子,婚姻里的兩座隱形大山
汪小菲感謝馬筱梅的第二層意思,是她“適應我的脾氣,適應我的朋友”。這話說得實在。倆人過日子,脾氣秉性這東西,就是婚姻里的慢火燉肉,能不能燉到酥爛入味,全看火候和耐心。
馬筱梅這位新太太,瞧著是下了功夫的。媒體鏡頭下,汪小菲有點小情緒,她能站出來打圓場,一句“夫妻間難免”化解尷尬,努力維護著“我們好著呢”的體面。據說,她還默默扛下了不少作為公眾人物家屬的壓力,對汪小菲的家人也照顧周到。
這種低姿態的“適應”,很難不讓人想到另一番景象。大S當年在節目上評價汪小菲,可是不留情面,什么“脾氣火爆”、“情緒管理差”,甚至“沒品”這樣的大實話都往外撂,坦率得驚人。再看看她對后來那位韓國歐巴的評價,溫和、體貼,簡直是另一個極端。
至于朋友圈子,更是婚姻能否深入的試金石。大S在汪小菲的婚姻里,似乎總游離在北京的社交圈之外,甚至還因為婚禮直播的事,跟汪小菲的好哥們張朝陽鬧上了法庭。孩子常年帶在臺灣,她也漸漸淡出了汪小菲在京的社交版圖。如今汪小菲一句“適應我的朋友”,仿佛又在舊傷口上撒了把鹽。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圈子不容,道不同不相為謀,日子久了,能不離心離德嗎?大S后期那肉眼可見的疲憊,跟早年那個靈氣逼人的杉菜判若兩人,或許就是關系內耗的最好證明。
就因為這些新舊畫面的強烈反差,汪小菲這篇感謝文,被不少人咂摸出“內涵”的味道——好像每個字都沒提大S,但每個字又都像在說大S。這種拐彎抹角的比較,立馬引爆了輿論場。
有人覺得,新婚燕爾,這么拉踩前任,格局小了點,忒不厚道,甚至有點“掉價”。特別是有些報道里,把大S形容成“逝者”(雖然事實并非如此,但也折射出一種看客心態),這么一來,汪小菲的做法就更顯得不那么體面。
當然,也有人力挺,說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人家現在是珍惜眼前人,開啟新生活,沒什么好指責的。畢竟,日子是自己過的,冷暖自知。只是這番操作,確實讓原本喜慶的婚禮,多了幾分茶余飯后的談資和爭議。
二婚的冷靜與刻意:汪小菲的自我“適應”?
有意思的是,婚禮現場的汪小菲,被不少人評價為比頭婚時“冷靜”了不少。少了初婚時的那種略帶青澀的激情澎湃,多了幾分經歷風雨后的淡定從容。這算不算也是一種“適應”——對婚姻圍城,對人生無常的適應?
他給馬筱梅這場婚禮,從131.4克重的金頭飾,到一針一線縫制的禮服,再到沉甸甸的黃金捧花,排場給得足足的,仿佛在用行動宣告:二婚,咱也一樣傾盡所有,甚至更用心。
那份被他掛在嘴邊的“感謝”,到底是真情流露,還是潛意識里對上一段關系缺憾的某種補償?又或者,兩者都有?他或許是想告訴所有人,也告訴自己:你看,告別了那個處處“不適應”的過去,我終于找到了這個凡事都“適應”我的現在。
但感情這東西,哪有那么簡單。就算翻開了新的一頁,舊的印記,真能說抹掉就抹掉?尤其是還有兩個孩子牽絆著,情分沒了,親緣還在。
婚姻這道題,“適應”是唯一解藥嗎?
說到底,婚姻到底是個啥玩意兒?是電光石火的激情碰撞?是門當戶對的物質盤算?還是柴米油鹽里日復一日的相互“適應”?當荷爾蒙漸漸消退,最初的吸引力不再那么耀眼,還能不能為對方調整自己,愿意調整多少,底線又在哪兒?
汪小菲對馬筱梅“適應能力”的大加贊賞,像是在描繪一個理想妻子的模板,但也恰恰暴露了他對上一段關系中某些“未完成”的執念,或者說,遺憾。
結語
每一對鍋碗瓢盆,都有自己的交響曲。幸與不幸,甜與苦辣,只有當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外人看再多熱鬧,終究是霧里看花。而“適應”這門功課,恐怕是每個走進或渴望走進長期關系的人,都得不斷修煉的課題。至于汪小菲的第二春能否如他所愿,花好月圓,那就交給時間去驗證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