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5月20日,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公布了一則喜訊。本月底,《關于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簽署儀式將在我國香港地區(qū)舉行,屆時將有60多國代表以及2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奔赴香港出席,王毅外長也會親自出席。
從2022年開始,中方牽頭推動國際調解院的成立,并得到了20多國的積極擁護。經過近3年的籌備,國際調解院的基礎框架搭建完成,已經具備運行的成熟條件。
王毅外長
國際上解決爭端的政府間組織其實并不少,例如國際法院、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等等。這些機制雖然參與國家眾多,但存在兩個明顯缺陷。一個是解決爭端的成本過高、周期過長、對抗色彩太強,這導致爭端解決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引發(fā)國與國甚至陣營之間的對抗。例如世貿爭端解決機制,上訴周期普遍以數年計。
但國際調解院重在“調解”二字,核心理念便是以和為貴,平衡了各法系,但同時保留了國家主權優(yōu)先原則,最大程度提高了爭端的解決效率。而且調解的方式,對抗色彩弱,執(zhí)行起來更加容易。就算調解不成功,也算是為爭端各方提供了一個對話的平臺,能夠起到緩和矛盾的作用,至少比“對薄公堂”好得多。
世貿組織
另一個是西方國家話語權過重,公正性無法得到保障。例如美國阻撓新法官的任命,導致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長期陷入停擺,現在該爭端解決機制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象征意義,各國上訴更多時候是爭取占據輿論高地,并不寄希望該機制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調解為核心的國際調解院成立,與現有國際爭端解決體系形成了互補,更是響應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訴求。此前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主導權長期被西方壟斷,而且上訴的政治以及經濟成本過高,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極為不友好。所以中國牽頭提議成立國際調解院時,迅速得到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支持。
國際調解院
籌備期間,有20多國明確擁護中方的倡議。這次簽署協(xié)議,有60多國代表出席,而他們既然愿意出席,自然就是有成為該組織成員的意愿。另外,以聯(lián)合國為代表的約20個國際組織將派高級別代表出席,說明國際調解院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發(fā)言人毛寧的介紹,這次出席的國家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顯然美國不在其中。原因很簡單,在他們看來,這是中國打破西方主導的舊秩序的里程碑事件。過去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大多由西方國家主導,在規(guī)則制定以及實際運行過程中,更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甚至成為個別西方國家的地緣工具。中國牽頭成立的國際調解院,則是在真正的踐行多邊主義。所以在美國的視角中,國際調解院既是在沖擊西方主導的舊秩序,同時也是在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美國
不過多極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尋求國際秩序更加公平化,更是絕大部分國家的現實訴求,美國不順應大勢,其結果只會是陷入自我孤立。
總的來說,國際調解院的成立,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方正在言行一致的積極推動全球治理改革,對我們,對國際社會,尤其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同時也說明,在自身國力和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正變得越來越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