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9 日,安徽鳳陽發生了一件讓人揪心的事,其標志性建筑明中都鼓樓突發狀況,樓宇頂部一側瓦片如瀑布般大面積滑落,現場煙塵彌漫,視頻一傳出,瞬間引爆網絡。
坍塌的樓宇實為1995年未獲批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復建項目,其下的明代磚石城臺(省級文保單位)幸存。復建工程未履行《文物保護法》要求的審批程序,長期處于“違法建設”狀態。
資料顯示,該項目去年剛耗資341萬元修繕了屋頂,不到一年便坍塌。花300萬修繕“假古董”合理嗎?
只要沒出問題,一切都“合理”。但花三百萬修個假古董還塌了,拿公家的錢給違章建筑強行續命,結果連面子工程都沒撐住。
花巨資修個假古董,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對歷史的糊弄。有些錢,花了是傳承,有些錢,花了是浪費。
鳳陽這個鼓樓塌了,塌得挺突然。很多人以為這是明代文物,結果官方一錘定音,說上面那部分是1995年違規建的,壓根不是古董。
建筑不是搭積木,修古建更不是刷層漆就完事。真正的古建筑修復,講究修舊如舊,材料、工藝、結構都得按老法子來。
可鳳陽鼓樓這個樓宇部分,本身就不是正經文物,而是現代鋼筋水泥的仿古建筑。說白了,就是個披著古裝的水泥盒子。
違規復建這事兒,當年可能沒人較真。90年代各地都在搞旅游開發,仿古建筑遍地開花,很多地方覺得,反正底下是文物,上面蓋個新的,游客看著熱鬧就行。
可問題是,這種操作壓根沒按文物保護法來。省級文保單位上面動工,得國家文物局點頭,但鳳陽鼓樓這個復建,連省里都沒批,純屬無證駕駛。
更遺憾的是,去年剛修的300萬,都花哪兒了?官方說換了瓦片、加了防水層、加固了欄桿。可瓦片一年就掉,防水層估計也沒頂住。大家當然就合理懷疑,是不是施工上可能偷工減料了,比如屋面該鋪鋼筋網的,可能沒鋪夠,或者砂漿層厚度不夠。這些細節一馬虎,瓦片自然坐不穩。
工程的驗收也是個謎。按道理,建筑的保修期至少兩年,可這工程剛過一年就出問題。驗收的時候,是真查了還是走個過場?監理單位有沒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些疑問,現在都得等調查結果。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錢花了,活沒干好,肯定有人糊弄了。
有人說,反正不是真文物,塌了就塌了。這話不對,底下的臺基可是實打實的省級文保,上面亂蓋亂修,萬一砸壞了真古董,那才是真完蛋。
而且,假古董修得再像,也騙不了時間。真正的古建筑能屹立幾百年,靠的是扎實的結構和工藝。現代仿古建筑要是連十年都撐不住,那還不如不修。
這事兒最讓人膈應的是,明明可以好好保護真文物,非要折騰個假古董。旅游開發沒錯,但不能拿歷史當幌子。真要想復原古建筑,就得按規矩來,該報批報批,該請專家請專家。而不是隨便找個施工隊,糊弄一下就完事。
看著現場照片里新舊建筑的對比,特別扎心。明代城臺用糯米灰漿砌的磚石嚴絲合縫,現代水泥樓卻脆得像威化餅干。
老祖宗蓋房子講究百年大計,現在某些工程隊連十年保質期都嫌長。要說進步,咱的施工速度確實比明朝快多了,但質量這塊真該跟古人取取經。
這事最黑色幽默的點在于,房塌了反而立功了——要不是瓦片脫落引發關注,這棟沒名分的假鼓樓還能繼續頂著文物名頭收門票。
現在扒掉皇帝的新衣,倒是給真文物騰出了C位。建議當地趁熱打鐵,把仿古樓拆干凈了,讓明代城臺大大方方亮相,再立塊牌子寫明這段魔幻現實,保準比人造景點更有教育意義。
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怎么花的。300萬修個一年就垮的樓,不如拿去好好維護真正的文物。歷史不是用來炒作的,文化更不是用來糊弄的。
說到底,問題不在修不修,而在怎么修。花多少錢,辦多少事,得看得見摸得著。別整那些虛頭巴腦的,最后塌了還怪天氣,讓天氣最終背了這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