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一位“釘子戶”,面對天價拆遷款不僅毫不心動,還揚言:“給 100億也不拆!”
但當所有人都以為他在“托大拿喬”時,查看宅子的專家一句“他家確實不能拆”,令眾人倍感震驚。
而這究竟是怎樣一座宅子,竟能讓專家也為之站臺?還能讓任金嶺如此堅守?
百年老宅七代守,億元拆遷難撼動
什么是堅持?
一個人的堅持不容易,數代人的堅持更可貴。
在鄭州高新區的鋼筋叢林中,一座青磚灰瓦的清代宅子從近三百年前便屹立在此。
但是,城市化的進程卻容不得這般“封建”的存在。
隨著城市化發展,鄭州開啟了浩浩蕩蕩的東史馬村拆遷計劃。
一片片陳舊的房屋被推土機推倒,四周蕩起的灰塵連帶著村子的記憶一同煙消云散。
圍著的村民看著,望著,想要阻止,卻又難以阻止。
當灰塵散盡,一片房屋紛紛傾倒,但卻有一所“大門樓”未受到什么干擾。
這在一片廢墟中,顯得非常獨特。
原來,在這棟門樓宅子前,站著一位老人。
他就是任金嶺,也是這棟宅子第七代傳承者,還是開發商眼中“十惡不赦的釘子戶”,更是影響開發商拆遷建樓賺大錢的“罪人”。
面對這一情況,開發商當時就惱了,但礙于監管人員的審查,對任金嶺各種威逼利誘:
“你到底拆不拆?!拆遷建樓是市里的決定,也是城市化的大勢所趨,不要不知好歹!”
甚至還有人多次找到任金嶺詢價,一度將價碼開到了1億元。
面對煩不勝煩的詢價者和開發商,任金嶺卻不為所動:
“別說1億,就是10億、100億也不賣,給多少錢都不賣!”
這話傳出去之后,其他村民們紛紛議論起他的“貪心”或“迂腐”。
有的私下嘀咕:“老任頭肯定想訛錢,不然咋會放著上億元不要?”
但有的卻力挺:“金嶺這是守祖業,換作是我也不拆。”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任金嶺的堅持究竟是利益使然,還是本性執拗?
御賜匾額證功勛,祖訓如山守初心
事實上,在事后任金嶺回憶起這件事時,曾表示:
當時的話都是情急之下說出的,只是想嚇住對方,不想再被煩擾了。
面對其他村民的議論,他說:
“古宅是祖上的東西,不是我的東西,它只是傳承到我這一輩,我有責任保留下去;
如果在我這一輩把古宅賣了,那就是斷了家根,我愧對祖上。”
根據任金嶺自述,以及查閱相關資料驗證,其實不難發現任家的歷史。
任家老宅是由任金嶺的祖先任君選建于1775年的(清朝乾隆年間)。
建成時是七進院落,耗費了整整四代人六十多年的心血。
宅門上懸掛的“輔翼國政”匾額,更是道光皇帝對任家先祖任德潤的表彰:
1854年,任德潤曾在時局動蕩中,牽頭修筑了“天祥寨”,庇護了當時的難民,并施粥賑災,甚至因此而散盡家財。
但可惜的是,在漫長的兩百多年里,這塊匾額已經丟失。
目前還掛在門楣上的匾額,是任金嶺于2010年用傳統老工藝復刻的,各種細節之處都非常講究。
而據鄭州政務服務網的公開信息顯示:
當年天祥寨在竣工之時,其占地面積就已經高達四百余畝,庇護著當時的附近居民免受盜匪傷害。
時至今日,任家老宅已經破敗了許多。
但任金嶺還記得父親在臨終前,曾緊握他的手說:“金嶺,宅在根就在……”
寒來暑往,他一直謹記著父親的話,就像修補時光般修繕老宅。
他用祖傳的糯米灰漿填補墻縫,按古法熬制桐油養護木雕。
而這份囑托,也成了任家第七代守護者一生的執念。
一磚一瓦皆文物,雕梁畫棟藏乾坤
面對轟鳴聲震天的推土機,任金嶺始終未曾退卻。
他以近乎固執的堅守,踐行著父親“宅在根就在”的遺訓。
但面對咄咄逼人的開發商和冷嘲熱諷的村民,他的這份堅持又顯得那么可笑。
就在任金嶺陷入孤立無援時,事情的轉機很快出現了。
東史馬村的拆遷計劃受阻,慢慢引起了市里的重視。
經過調查后,市里派遣了專家來任家老宅。
這一來,瞬間便將文物專家驚訝住了。
目前僅存的兩進院中,門楣處的“暗八仙”木雕采用了深浮雕技法,鐵拐李的葫蘆紋理清晰可見;
墀頭磚雕則以“麒麟送子”為核心,麒麟鬃毛根根分明,非常具有典型的清代豫中民居工藝特征。
而且,在任家橫梁上還雕刻著“詩禮傳家”、“布德施恩”的家訓。
同時,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結構、上百件文物(周朝錢幣、北宋獨輪車)也在專家的到來后,逐一現世。
甚至于,還在附近出土了不少漢代的陶器,這也說明在漢代時期這片地域就已經有人居住了。
為此,專家當場便斷言:“拆了它,就是拆了半部中原建筑史!”
當這句話傳出,已然說明:
任家老宅幾乎沒有可能再被強拆,而任金嶺的堅持也終于得到了收獲。
“宅子不是石頭和木頭,是祖輩活過的證據。”
任金嶺撫摸著斑駁的磚墻,仿佛觸摸到了兩三百年的心跳。
老宅轉身成展館,文明根脈傳后人
面對祖宅,任金嶺心中一直有個心愿,那就是將宅子盡可能地復原。
畢竟,曾經的宅子是七進院的官員豪宅,而如今卻只剩下了兩進院。
“我幾乎每年都會親自進行小修小補,如今許多年輕人已經不會修繕這類老房子了。”任金嶺說。
在經過專家鑒定之后,任金嶺又一次拾起了這個心愿。
為此,他參考了一些國內的古宅,決定向市里申請將古宅保護起來。
2009年,任家老宅終于被列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開發商的拆遷計劃也徹底泡湯。
但任金嶺并沒有因此而滿足,他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座宅子的歷史和文化。
于是,他又主動聯系文物保護組織,提出了將老宅改建為博物館的設想。
經過多年的籌備,2017年,博物館以任家先祖修建的“天祥寨”命名為“天祥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
現如今,任金嶺已有67歲高齡,天祥博物館也交由了他的女兒任瑩管理。
據任瑩所說,從任家老宅的鼎盛時算起,如今已有七代人了。
因為宅子里還保留著許多被先祖用過的東西,所以才有了這座天祥博物館。
而現在,天祥博物館成為了鄭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每年都在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感受歷史的厚重,領略文化的魅力。
任金嶺的堅持不僅守護了家族的根脈,更為社會保留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結語:老宅不倒,城市方知來時路
任家老宅的故事,就像一記重錘在叩問時代:
當推土機的轟鳴試圖抹平歷史的褶皺,到底該如何抉擇?
那些被任家人保護的文物、用生命守護的雕梁,不僅是家族的記憶,更是一個民族的文明基因。
正如故宮守護者單霽翔所說:“真正的進步,是讓過去和未來在當下對話。”
上海陸家嘴的摩天樓群與鄭州天祥博物館的青磚灰瓦,本不該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一座城的高度,也不應以玻璃幕墻來衡量,而在于它能否俯身傾聽歷史的嘆息。
大河網|藏身鄭州高樓間 這所百年古宅有著怎樣的秘密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藏于鬧市中的清代豪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