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火藥桶又開始冒火星子了。
2025年4月2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恐怖襲擊打斷了印巴兩國本就脆弱無比的和平紐帶。在克什米爾地區巴伊薩蘭山谷(Pahalgam)地區發生的襲擊事件,造成印度方面26名游客死亡,17人受傷,瞬間將印巴這對宿敵推向了新一輪沖突的邊緣。
事發之后,印度政府迅速指責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義,并采取了一系列報復措施。這些舉措讓印巴關系跌至冰點,也讓國際社會對南亞局勢的走向憂心忡忡。
此次印巴沖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英國殖民統治結束時的分治。當時,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兩個獨立國家誕生,但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成為雙方爭端的焦點。克什米爾的大多數居民是穆斯林,然而其印度教統治者選擇加入印度,引發了巴基斯坦的強烈不滿。
1947年至1948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以聯合國介入下的停火告終,確立了實際控制線(LOC),將克什米爾一分為二。然而,這并未解決問題。1965年和1971年的兩次戰爭進一步加深了敵意。1972年的《西姆拉協議》雖然暫時穩定了局勢,但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始終未解,成為兩國關系的定時炸彈。
20世紀90年代,巴基斯坦開始支持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抵抗運動,導致暴力沖突升級。1999年的卡爾吉爾戰爭將兩國推向核沖突邊緣。2003年達成的停火協議脆弱不堪,邊境沖突和恐怖襲擊此起彼伏。2019年,印度莫迪政府廢除了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力推所謂的“370條款”(Article 370),此舉徹底激怒了巴基斯坦,導致雙邊關系急劇惡化。先是印度駐克什米爾的部隊遭到了恐怖襲擊,后印度為報復巴方出動了空軍部隊進行越境打擊,巴基斯坦空軍不甘示弱,在交戰中擊落印空軍一架米格-21戰機。這場空戰一度將2019年的印巴局勢推向了失控邊緣。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2025年4月22日的恐怖襲擊是此次印巴局勢激化的導火索。這場襲擊發生在克什米爾巴伊薩蘭山谷,由“克什米爾抵抗陣線”(TRF)宣稱負責,印度指責巴基斯坦為其提供支持。襲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后,莫迪政府反應迅速,次日即宣布關閉印巴兩國的阿特里邊境檢查站、暫停《印度河水條約》、下調外交關系,并限制巴基斯坦國民簽證。其中,暫停《印度河水條約》尤為引人注目,被視為對巴基斯坦的“斷水”行動。
《印度河水條約》于1960年在世界銀行調解下簽署,規定印度控制東部河流(Sutlej、Beas、Ravi),巴基斯坦控制西部河流(Indus、Jhelum、Chenab),并允許印度在一定條件下使用西部河流。該條約長期以來是兩國關系的“穩定器”,即使在戰爭期間也未被觸碰。然而,印度此次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暫停條約,聲稱是“臨時措施”,卻將局勢推向了新的緊張高度。
巴基斯坦高度依賴印度河流域的水資源,其農業和經濟命脈系于此,約80%的水流用于灌溉旁遮普省和信德省。若印度長期控制水資源,巴基斯坦的農業產量將大幅下降,糧食安全和經濟穩定面臨威脅,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盡管短期內印度缺乏足夠基礎設施立即切斷水流,但這一威脅已促使巴基斯坦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并考慮向世界銀行或聯合國尋求調解。
對印度而言,暫停《印度河水條約》更多是政治和外交層面的強硬表態,回應國內對恐怖襲擊的憤怒。當前基礎設施限制了印度立即改變水流分配的能力,但若長期投資建設水壩等設施,印度將獲得對巴基斯坦的戰略優勢。此外,印度還通過暫停貿易和文化交流進一步孤立巴基斯坦,試圖在國際上施加壓力。
當前局勢下,印巴可能繼續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對抗。印度或進一步限制貿易,巴基斯坦則尋求國際支持。然而,軍事沖突的風險不容忽視。若印度認為外交制裁不足以應對襲擊,或發生新的挑釁事件,可能采取類似2019年普爾瓦馬襲擊后的空襲行動。作為核武國家,任何軍事升級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
國際社會后期可能會介入調解,川普現在已經站出來表態支持印度了。但歷史經驗表明,外部干預難以根治克什米爾爭端。長期來看,水資源問題可能成為新的沖突焦點,進一步復雜化印巴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