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1日訊今年5月17日至5月23日是第十一屆全民營養周,主題是“吃動平衡 健康體重 全民行動”,宣傳口號是“健康中國?營養先行”。5月21日,“魯醫健康說” 健康知識發布會(全民營養周主題)在濟南召開。本次發布會主要介紹合理膳食、健康體重方面的健康知識,提高全民營養意識,倡導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行為方式。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馮麗在發布會上介紹,蛋白質是構成生命的基石,參與人體細胞構建、組織修復,在免疫調節、酶催化反應及激素合成中發揮關鍵作用。長期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導致疲倦、貧血、肌肉流失、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等問題。兒童對蛋白質尤為敏感,缺乏可能引發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EM),影響生長發育和認知功能。
蛋白質由氨基酸組成,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中有9種必需通過食物獲取,被稱為“必需氨基酸”。當食物蛋白質的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比例接近人體需求時,稱為“完全蛋白質”或“優質蛋白質”。這類蛋白質不僅滿足基礎生理需求,更能促進生長發育,足量攝入還可預防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及營養不良,因此要特別強調補充。
攝入多少蛋白質才能算充足呢?蛋白質需求量因人而異,需根據年齡、生理狀態和活動水平綜合判斷。建議健康成年男性每日攝入65克蛋白質,女性為55克;65歲以上老年人推薦攝入量適度增加,男性建議72克/日,女性62克/日;孕產婦作為特殊人群,孕中期和孕晚期需在基礎量上分別增加15和30克,哺乳期需增加25克。精準計算蛋白質需求應以體重為基準,一般健康人群推薦標準為1.0-1.2克/千克體重,健身增肌人群可達1.2-1.5克/千克體重(最高不超過2克/千克體重),而腎病患者需遵醫囑調整攝入量。
蛋白質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食物中。我國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包括各種谷類食品,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肉(包括畜肉、禽肉、水產)、蛋、奶、豆類食物及其加工制品。各類食物蛋白質含量及特點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谷類,蛋白質含量一般為7%~15%,盡管蛋白質含量不太高,但是由于作為主食每日的攝取量較大,所以依然是我國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二是肉類,主要指畜、禽、魚類的肌肉,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0%~25%,屬于優質蛋白,是人體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三是蛋類,蛋白質含量為13%~15%,也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四是奶類,液體牛乳含蛋白質2.9%~3.5%,其蛋白質消化率和利用率非常高,是很好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人、羊乳蛋白質含量一般低于牛乳。
五是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特別是大豆蛋白質含量高達35%~40%,氨基酸組成也比較合理、在體內利用率較高,因此是植物中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蔬菜、水果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質量較差,一般不作為蛋白質的來源。
閃電新聞記者 李淼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