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哪是秦腔?唱段才30秒! ”
“ 花臉不畫臉譜,對白用普通話,失去了秦腔韻味! ”
“ 秦腔藝術家與新生代演員的默契配合,這種創新形式讓故事更鮮活動人! ”
“ 將秦腔藝術巧妙融入每集3分鐘的快節奏敘事中,既保留了戲曲韻味,又貼合現代審美。 ”
今年“五一”前夕,國內首部秦腔豎屏微短劇《火焰駒》登陸央視六套,將百年經典劇目改編成36集、每集3分鐘的豎屏劇集,作品一經推出便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這部由西影影視傳媒、西安三意社聯合浙江火駒影視、北京笑道影業聯合出品的創新之作,正在撕裂秦腔界的認知——當千年非遺遇上短視頻時代,傳統戲曲究竟該堅守原貌還是擁抱變革?
秦腔微短劇:傳統與現代的創新碰撞
微短劇《火焰駒》劇照 受訪者供圖
“ 一開始就給劇組的每個人都買了一件衣服和一頂帽子,我們叫防彈衣和頭盔。這不是玩笑,我們做好了被戲迷‘炮轟’的準備,因為我們做的是一件之前沒有的事情,肯定會有不同的聲音。”編劇劉戈兵坦言。
每一集只有30秒或者40秒的秦腔,最長唱段壓縮至3分鐘,老戲迷批評“這是糟蹋藝術”;秦腔采用的是方言,而微短劇《火焰駒》改用普通話對白和表演,被評論者質疑“ 失去秦腔韻味”;未啟用秦腔演員出演,而是由影視演員表演+戲曲演員配音,而且影視演員還沒有畫臉譜妝……所有創新都伴隨爭議。劉戈兵說,從一開始團隊就面臨著很多“破壁”挑戰。
微短劇《火焰駒》創作背后是秦腔的深層困境。“秦腔是我們的文化瑰寶,但如今面臨著觀眾流失,尤其是年輕觀眾稀缺的困境。微短劇作為當下熱門的視聽形式,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我們希望借助這種形式,對大劇、舞臺劇進行宣傳和引流,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關注和喜歡秦腔。豎屏短劇不是戲曲的替代品,而是‘引流器’,就像用預告片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 ”
從舞臺劇到微短劇,秦腔如何感人?如何讓觀眾在戲曲微短劇中也體驗到“爽感”?微短劇的黃金定律怎么做到?在創作過程中,團隊面臨著諸多挑戰。“入戲,只有觀眾入戲了你才能成功。劇里面哪怕5秒的音樂都是有表情的,觀眾戴著耳機仔細地去聽,是一種享受;看,也是一種享受。”劉戈兵說,為了在保留秦腔的韻味和精髓的同時,讓劇情符合微短劇短小精悍、節奏明快的特點,他們反復打磨劇本,對情節進行了大幅度的精簡與重構。
同時,因戲曲節奏與短劇節奏差異,后期推倒重剪五六次,最終自主培養剪輯師精準把控唱腔氣口與畫面匹配;原創60多段唱腔后來僅保留了20段左右,卻采用了旁唱、伴唱、合唱、獨唱、重唱、對唱等多種秦腔表現形式。“由于微短劇的表達形式需要,必須改掉原來戲劇中的心理外化,像文藝片一樣,在劇情推動的過程中去增添色彩。但是《火焰駒》原來的主旋律還存在,熟悉它的觀眾一聽就知道還是《火焰駒》的旋律和意思,這是我們對這個劇所做的一個大幅度的改變。”在微短劇《火焰駒》里,劉戈兵對唱腔的聲調進行了調整,用他的話說,聽起來是秦腔,但卻不是舞臺上的秦腔。
然而,將傳統秦腔改編成微短劇并非一帆風順。制片人王陽和劉戈兵坦言,資金短缺是劇組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拍攝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場地租賃、設備購置、演員薪酬等方面,而作為首部秦腔微短劇,其商業回報模式尚不成熟,這使得劇組在資金籌集上困難重重。此外,如何在保留秦腔韻味的同時,滿足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需求,也是創作團隊需要不斷探索和平衡的問題。
“ 將秦腔藝術巧妙融入每集3分鐘的快節奏敘事中,既保留了戲曲韻味,又貼合現代審美。”除了質疑的聲音,微短劇《火焰駒》精華版在央視六套播出后也收獲了眾多好評。不少觀眾感慨,這種創新形式讓古老的秦腔藝術以“輕量化”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秦腔藝術家與新生代影視演員的默契配合,讓故事更鮮活動人。導演陳淑玲告訴記者,5月25日左右,《火焰駒》會繼續上架各微短劇平臺。
秦腔動畫片:用童趣筆觸繪就古老藝術新畫卷
秦腔動畫片《三滴血》
“ 祖籍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秦腔名段《三滴血》經由萌萌的動畫小人們聲情并茂演繹出來,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除了微短劇,秦腔動畫片也是陜西秦腔破圈的又一有力嘗試。近年來,《漫賞秦腔》《三滴血》等以秦腔為主題的動畫片相繼問世,這些動畫片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可愛的角色形象和富有特色的秦腔音樂,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來自西安的原創系列動畫片《漫賞秦腔》共計近百集,每一集都來源于秦腔劇種的經典劇目。影片創造性地將傳統秦腔唱詞與動漫人物場景相結合,使得古老的秦腔變得妙趣橫生,充滿傳統文化的意境。據媒體報道,《漫賞秦腔》第一部一經面世就圈粉無數,可愛的動畫形象不僅萌化人心,還在海外電影節上驚艷亮相。不少觀眾認為,該動畫片老少皆宜,不光能讓孩子們看個稀奇,看慣了戲臺演出的鐵桿老戲迷也覺得以這樣的方式來演繹秦腔別有趣味。
在秦腔動畫片《三滴血》中,傳統戲曲中的服飾及臉譜造型轉化為個性鮮明的卡通形象,內容生動,色彩鮮明,體現了傳統曲藝與現代表現技法的互相融合,將傳統戲劇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做了一次成功嘗試。不僅如此,動畫片中的音樂更是一大亮點,采用了原汁原味的秦腔唱腔和配樂,讓孩子們在欣賞動畫片的同時,能夠聆聽正宗的秦腔音樂,感受秦腔獨特的韻律之美。
“秦腔動畫片的制作團隊由動畫專業人士和秦腔藝術家共同組成,在制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力求將秦腔與動畫完美融合。”參與過《漫賞秦腔》制作的一名陜西動畫界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動畫制作師運用專業的動畫制作技術,打造出精美的畫面和流暢的動作;秦腔藝術家則負責對秦腔元素進行把關和指導,確保動畫片中的秦腔表演準確無誤、韻味十足。“通過動畫片這一深受兒童喜愛的藝術形式,秦腔成功地走進了孩子們的世界,為秦腔的傳承培養了潛在的觀眾群體。許多孩子在觀看秦腔動畫片后,對秦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主動學習秦腔,這無疑為秦腔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多維度創新:秦腔破圈的全方位探索
除了微短劇和動畫片,陜西在秦腔傳承創新方面還進行了其他多維度的探索。在新媒體傳播方面,借助短視頻平臺、直播等新媒體形式,秦腔藝術打破了傳統線下演出的時空限制,讓更多人能夠隨時隨地欣賞到秦腔表演。許多秦腔演員和劇團紛紛入駐短視頻平臺,發布秦腔經典唱段、排練花絮、戲曲知識科普等內容,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一些直播平臺還推出了秦腔直播節目,邀請秦腔藝術家進行現場表演和互動,讓觀眾能夠與藝術家近距離交流,感受秦腔的魅力。
手帕翻飛、水袖曼舞、木偶噴火……舞臺上秦腔和非遺表演演員的“絕活”,贏得滿堂彩;舞臺下,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聽秦音、品秦食、感秦韻,如癡如醉。在文旅融合方面,以秦腔為主題的陜西非遺旅游演藝項目也不斷涌現。2024年5月,西安首個以秦腔為主題的非遺旅游
演藝《大秦腔》,通過“非遺+演藝”“ 非遺+餐飲”“非遺+研學”等模式創新,賦予秦腔全新的生命力,讓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成為不少外地游客體驗秦腔藝術、了解西安本土文化的窗口。
此外,陜西還通過舉辦各類秦腔文化活動,如秦腔藝術節、“千人吼秦腔”群眾文化活動等,吸引更多人關注秦腔。今年“五一”假期舉辦的“2025千人吼秦腔·共筑非遺魂”的群眾文化活動,將秦腔元素植入街道、廣場等城市公共空間,設置了秦腔文化體驗區,游客可以體驗秦腔扮相、經典唱段教學、戲曲服飾試穿等互動項目,以“吼”換禮等秦腔體驗活動覆蓋易俗社街區、永興坊、興慶公園等西安文旅地標,通過新媒體矩陣進行全方位傳播,打造了“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文化狂歡,讓秦腔藝術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
傳承與發展:秦腔破圈任重道遠
盡管取得諸多突破,秦腔破圈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資金短缺是核心難題,如何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秦腔的傳承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人才培養也同樣面臨困境,秦腔藝術的傳承需要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更為關鍵的是,秦腔在創新過程中必須堅守文化內核,把握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
從微短劇《火焰駒》的探索中,也許能夠為我們帶來這樣一種啟示:從經典劇目到微短劇并非簡單“裁剪”和形式革新,而是從內容到傳播的系統性重構。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止于“ 活態保存”,更要追求“當代轉化”。唯有擁抱時代語境,傳統藝術方能真正“破繭成蝶”。
正如一位秦腔藝術家所言:“秦腔的根在黃土地,魂在百姓心。只有讓古老的聲腔與當代生活產生真實連接,才能真正實現破圈重生。 ”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成艷妮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孫 夢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