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和魯迅都是偉大的革命斗士,兩人在去日本留學期間也有交集,只不過后來關系處得并不愉快。
作為一介女流,秋瑾竟然在留學生集會上亮刀子,就連魯迅都曾經受到過她的威脅,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介女流,如何報國?
提到浙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江南水鄉的綺麗,江浙人也都是斯斯文文的。
其實浙江人的性格也是很剛烈,當初戚繼光招募的戚家軍就全是浙江人,浙江也是歷史上出過最多武狀元的省份。
即便是魯迅這種文人,脾氣也實在算不上有多好,嫉惡如仇。
而秋瑾作為魯迅的紹興老鄉,更是打破大家對于江南水鄉都是小家碧玉女人的刻板印象,是數千年都難得一遇的烈女子。
清末時期,由于受到洋務派的影響,清政府向世界各國派出了自己的留學生,學習外國先進的科技技術。
魯迅當時就是作為清朝的公派留學生來到日本的.
雖然受了大清朝的恩惠,可魯迅在心里是完全看不上這個腐朽落后的朝廷的,剛來日本沒多久就把自己的辮子剪了。
而秋瑾比魯迅還要大六歲,在來日本留學之前她已經結婚了。在當時那個時候,女人講究的是三從四德,結婚之后在家相夫教子才是正途。
事實上一開始秋瑾也是這么做的,她父親和祖父兩代為官,嫁的丈夫王廷鈞也是富商之家.
小時候受到家里的寵愛,結婚后還有丈夫疼愛,是難得的好命女人。
直到一件事的發生改變了她的想法,1900年,秋瑾25歲的時候,丈夫王廷鈞買了個京官,全家搬到了北京。
結果剛來北京沒多久,正好趕上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外國人的軍隊在我們中國人的地界燒殺搶掠,這一幕深深刺痛了當時的秋瑾,一家人只能選擇回家鄉避難。
“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
秋瑾這個時候更多的是哀嘆自己身為一介女流,根本沒辦法為國家做點什么。
雖然空懷報國熱血,可是擁有一個美滿家庭的秋瑾還是豁不出去,直到兩年后,丈夫再度進京為官,染上惡習之后她才決定放手一搏。
拋家棄子,東渡日本
在北京的這段時間里,一方面是丈夫王廷鈞整天喝花酒,不管家里,一方面是秋瑾結識了不少新朋友,接觸到了新思想。
作為一個被封建禮教所洗腦的讀書人,王廷鈞對于秋瑾的行為頗有微詞。
1904年,已經徹底無法容忍丈夫的秋瑾,舍小家為大家,拋下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只身來到日本留學。
在這期間和她一樣充滿抱負的愛國志士,并且還把自己的字改成了“競雄”,表明自己并不比男人差。
在留學的這段時間里,她越來越意識到,當今的中國之所以貧弱愚昧,爛根子都是出在清政府這里。
只要不徹底推翻清政府,國家就永遠不可能富強,中國就沒有未來。
因為這種理念,她選擇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將推翻清朝當成了自己畢生的使命。
熱血激昂,拔刀宣誓
1905年日本政府頒布《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大概意思就是中國來的留學生,必須擁有清朝的官方背書,并且還要受到日本的更多管轄。
這也讓當時的中國留學生分成了兩派,激進派覺得應該立即回國,維持派則覺得應該先觀望事態發展再做決定。
兩派人鬧得不可開交,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而暴脾氣的秋瑾則是激進派的,覺得這個時候回國策劃反清運動沒什么不好的,魯迅則是另一派的。
根據魯迅的回憶,當時秋瑾在留學生團體中很有威望,她主張全體回國,在討論會上,她甚至還把刀丟在桌子上,威嚇眾人。
就是因為這次沖突,魯迅和秋瑾的關系處得特別差,誰都勸服不了誰。最終兩派還是沒有達成共識,分道揚鑣。
秋瑾回國的時候,浙江學生集體為他送行,結果她的彪悍再次讓魯迅大吃一驚。
在發言的講臺上,秋瑾慷慨陳詞,講到激動的地方居然從自己的靴筒里拿出了隨身攜帶的日本倭刀,一刀插在講臺上說:
“如有人回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回國之后的秋瑾一方面提倡女權,一方面密謀起義推翻清朝,可惜因為事情敗露最終就義。
對于自己的生死,她看得很淡,“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
結語
對于秋瑾,國父孫中山和周總理都給出過相當高的評價,千百年來,在封建禮教的制約下,鮮有女子能夠像秋瑾這樣剛烈、叛逆。
數千年前,司馬遷評價伍子胥的話放在秋瑾身上同樣也不違和:
“非烈女子(丈夫),孰能至此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