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縱觀這條新規,“兩個自愿”原則備受關注——學校開展校服選用工作要自愿,學生和家長購買校服也要自愿。此外,新規明確,非城鎮中小學校原則上不要求統一著裝和購買校服。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校服采購亂象頻發。一些學校以“統一管理”為名,行“變相強制”之實,強制要求學生購買多套校服,甚至將校服購買與入學、評優掛鉤。一些學校甚至將書包等商品與校服捆綁銷售,或者指定特定品牌店鋪,從中牟利,排斥市場競爭。還有一些學校,通過暗箱操作、利益輸送,暗中搭建“權力尋租”的鏈條,或是違規設置準入壁壘,維護特定供應商的利益等等。
在此背景下,不少學校的校服脫離“實用、經濟”的原則,大搞“高端化”“奢侈化”。學生校服頻繁更換、過度采購,管理混亂,造成資源浪費。一些農村或者欠發達地區盲目采取“一刀切”政策,導致貧困家庭被迫承擔額外開支。更有甚者,還有部分學校的校服款式陳舊、面料劣質,頻頻發生“毒校服”案件。
本該彰顯學生風貌、學校風采的校服,卻成為一些學校“看不見的暗角”,成為不法之徒斂財的工具。究其原因,行政干預過多、市場競爭不充分、監管機制薄弱、利益驅動明顯,讓校服一度脫離了“育人載體”的本質,變得符號化、空心化、形式化。
廣東此次新規是一次創新的嘗試。新規明確要求學校應開展深入討論,與廣大家長充分溝通,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家長同意方可選用或者更換校服,既保障了學生和家長在校服選購上的話語權和選擇權,同時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也有對應的措施。
從一身校服再往深處看去:新規同樣引發了我們對于教育本質的思考。校服的傳統延續多年,一直是“整齊劃一”思維的具象表現。但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受教育者獨立性需求與人格發展訴求持續凸顯。新規將穿不穿校服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和家長,本質上是對教育多樣性的承認——尊重每個個體,致力教育公平。
進一步而論,教育不應該是束縛與控制,而是喚醒和賦能。教育要回到“育人”的本位上,小到一件校服的選擇,大到教學模式的改革,都應該圍繞“人”的成長鋪陳開來。
當然,這一新規的落地可能還會面臨一些現實的挑戰,譬如,如何確保學校切實執行,避免出現“明里自愿,暗中強制”的情況,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健全監督機制,嚴查違規行為。又如,在保障校服質量層面,需要進一步完善質量檢測標準,加強對生產企業的資質審核和產品抽檢,把劣質校服拒之門外。在校服款式多樣化的同時,也要平衡好個性和學校整體形象的關系,讓校服在彰顯學生精氣神的基礎之上,仍然能夠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新規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細化。
“校服自愿”的背后,根本上是教育理念的迭代。真正的教育智慧,不在于“管”住多少細節,而在于“放”開多少可能。當學校愿意傾聽學生的聲音,尊重每個家庭的選擇,才能讓教育更有溫度——這或許是“校服新規”給予我們的一個有益啟示。
來 源丨央視新聞
原標題:《央視網評|廣東校服自愿原則:斬斷“統一著裝”背后的利益臍帶》
欄目主編:周春晟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