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 稀缺 穿透
錨定高質量發展,做精做透五篇大文章
作者:翊銘
編輯:俊逸
風品:陳晨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年,承上啟下重要性不言而喻。
4月29日,鄭州銀行披露2025一季報,資產、存款、貸款、營收、利潤均取得增長,在城商行中罕見“五增”堪稱開門紅。資產總額首破7000億、貸款總額破4000億、個人存款保持兩位數增長。在2024年主要指標逆勢“四增”基礎上,再度展現出規模、質量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
背后源于鄭州銀行聚焦本土、深度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戰略。做透做精“五篇大文章”、持續演繹魚水共情長情,從而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動力,也為自身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
01
資產超7000億、存貸結構優化
政策紅利推動高質量增長
LAOCAI
韌性生長者,總能穿越周期。
深入業務面,鄭州銀行資產總額站上7000億臺階,存貸款結構進一步優化。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貸款總額4002.36億元,同比增長3.24%。其中,公司貸款總額2699.72億元、個人貸款總額935.78億元,服務實體經濟效能持續提升。
通過大力支持省市七大產業集群、“7+28+N”產業鏈現代化建設和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助力全省重大項目、“三個一批”建設;深入推進“萬人助萬企”等活動,鄭州銀行把金融資源精準配置到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同期,存款總額4301.12億元,同比增長6.32%,較2023年增加256億元。個人存款達到2435.05億元,同比增長(11.61%),占比升至56.6%,一季度增量已達2024全年一半水平,顯著推動該行盈利能力增長。
同時,扎實的存貸底盤,又為卡位政策紅利提供了保障。5月7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央行“十箭齊發”、政策組合拳出臺,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以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1萬億元長期資金,并降低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為例,既能直接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又能通過釋放流動性,滿足各類融資需求,引導信貸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能夠預見,新一輪產業賦能機遇期正在到來,負債端存款業務加強的鄭州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將進一步提升,進而露出更多高質量發展底色。
02
產品創新,數字協同
零售轉型進入收獲季
LAOCAI
梳理這股成長之源,持續自我進化,用戶為本,不斷打磨模式、業態、產品的匠心精神不得不提。
以個人存款兩位數增長為例,展現了業務結構優化成果、零售業務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近年來,通過著力打造線上+線下兩大平臺,深耕基礎零售、財富管理、個人信貸三大板塊,鄭州銀行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隊伍專業能力、線上運營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四大能力,做優網點、惠農、社區、線上、遠程銀行五大渠道,不斷探索數字化賦能,形成了一條差異化發展路徑。
與此同時,錨定“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鄭州銀行深耕市民金融及鄉村金融領域發展,精心打造“市民管家”、“融資管家”、“財富管家”和“鄉村管家”四大管家服務,全方位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通過不斷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豐富金融產品種類,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效果,滿足了客戶多樣化金融需求。
產品服務方面,鄭州銀行推出多種期限、多種利率的儲蓄存款產品,如定期存款、活期存款、通知存款等;貸款產品方面,除了傳統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等產品,還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特點,推出“鄭e貸經營”“E采貸”等特色貸款產品。憑借操作簡單、放款速度快、利率優惠等,有效解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難題。
有規模有速度,更要有質量、安全性。為此,鄭州銀行發力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優化業務流程,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客戶進行精準畫像,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推薦,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客服、智能風控等功能,來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和風險防控效率。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認為,零售轉型本身就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銀行通過打造線上平臺、優化數字服務,提升了整體金融服務的數字化水平,改善了客戶體驗,也為自身數字金融發展堅實了基礎,零售戰略轉型已進入可喜收獲季。
03
細、全、專、特心法
做透五篇大文章
LAOCAI
的確,實體興金融旺,兩者休戚與共。更深一度看,加碼零售轉型與踐行“五篇大文章”戰略相輔相成。憑借日拱一卒的賦能韌性,鄭州銀行不斷抬高護城河,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源源動力。
先看科技金融方面,作為五篇大文章“開篇”,各家銀行投放力度都很大,國有行在信貸投放量和利率上有優勢,股份行機制更加靈活,地方性銀行則發揮深耕當地的獨特優勢。
聚焦鄭州銀行深度融入當地科創高地建設,打造科技金融“六?!睓C制,設立科技特色支行,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期,高效決策、及時精準捕捉企業需求,全力配合全省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布局。截至2024年末,該行科技貸款余額達到482.69億元,同比增幅44.50%。
據河南日報,2024年以來,鄭州銀行聚焦鄭州高新區、中原科技城、龍子湖智慧島等創新策源地,圍繞“兩城一谷”重點布局,構建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通過設立科技專營支行、組建專業服務團隊,打造覆蓋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科技金融網絡,為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提供了一系列定制化融資解決方案。
報告期內,該行探索投貸聯動產品,健全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創新推出“人才e貸”“認股權貸”“科技貸”“研發貸”等專屬金融產品,多元個性化的產品矩陣可謂給企業提供了全生命周期、保姆級的服務。
同時,建立科創企業能力評價模型,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還攜手省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搭建“銀研企”協同平臺,助力實驗室的“金種子”茁壯成長為產業的“參天大樹”。
科技強產業強,金融活創新活。借助一系列的特色產品、方案、模型、體系建設,鄭州銀行不斷關注企業長期價值,科創賦能業務已成為該行的一張亮眼“名片”。
綠色金融方面,截至 2024 年末,該行綠色信貸同比增長 123.73%,精準投向《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六大核心領域,以創新金融工具賦能生態建設進入新階段。
普惠金融方面,鄭州銀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聚焦小微企業金融需求,推出訂貨貸、企采貸等特色產品。同時,將鄉村振興作為重要工作,多管齊下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升級。以服務渠道優化為例,加大在農村地區的網點布局和自助設備投放,拓展線上服務渠道,讓農村居民能更加便捷地獲取金融服務。產品創新上,根據農村產業特點和農民需求,推出“鄉村振興貸”“大蒜貸”“辣椒貸”等特色信貸產品,滿足農村多元化的融資需求。
截至2024年末,鄭州銀行普惠小微貸款余額536.8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46%,高于全行一般貸款增速0.61%;涉農貸款余額482.35億元,增速15.22%,高于全行各項貸款增速8.04%。
數字金融方面,2024年12月,鄭州銀行全面啟動了數字化轉型,著力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運營體系,構建“以數據為驅動”的經營管理模式,逐步實現客戶體驗卓越、內部協同高效的數字化運營管理,躋身“一流數字化城商行”。
值得一提的是,鄭州銀行深知科技內核的重要性,啟動大會上分別與華為、鄭好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基于鄭州銀行在金融領域的業務優勢,以及華為、鄭好融平臺的領先技術,將持續推動更多數字化創新場景的落地。
目前,鄭州銀行已前瞻開啟智慧銀行布局,把握AI時代機遇,加快DeepSeek等大模型本地化部署,重點圍繞智能風控、遠程銀行、數字化辦公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數字金融產品加速創新迭代。
世間之事最怕認真二字、專業二字。梳理不難發現,鄭州銀行已將踐行五篇大文章深嵌發展肌理、融入成長基因,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在深度洞察市場中探索出一條細、全、專、特的賦能路徑、心法。在第十九屆“中國金融品牌榜”上,該行憑借系統性突破榮獲“2024金融機構五篇大文章實踐獎”。
行業分析師王婷妍表示,深耕本土二十余載,鄭州銀行憑借自身稟賦與差異化優勢,聚焦主業,不斷參透做實“五篇大文章”,形成獨特競爭優勢、源源成長動能,也為其他銀企的戰略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參考路徑。
04
堅守風險底線
高質量是敘事主線
LAOCAI
說到根本,“五篇大文章”的核心要義是高質量、可持續賦能,是金融業與實體業共贏,除了賦能的廣度深度、合規度安全性也是重中之重。
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表示,銀行業競爭激烈,大家都在五篇大文章上發力,但不管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還是普惠金融,不論運用什么科技手段授信,最終都要回歸到貸款項目本身,把控風險仍然是底線。若顧此失彼,短期帶來經營風險,長期影響賦能持續性、不利良幣效應的發揮,也偏離了五篇大文章的本意。
得益于探索出一套質效兼具心法,2025開年,鄭州銀行規模擴張、營利雙增的同時,資產質量繼續保持穩健。截至一季度末,該行撥備覆蓋率達到191.16%,相較2024年末提升8.17%。風險抵補能力提升,為其業務長期發展構建了安全防線。
速度、規模、質量、責任,四位一體四者兼具,鄭州銀行2025年的業績開門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顯然,該行的韌性生長源于厚積薄發。背后離不開自我革新、刀刃向內的持續進化。通過精準洞察用戶需求、優化業務結構,鄭州銀行逐步抬高競爭壁壘,深挖零售護城河,一點點黏住了市場,開辟出一條差異化賦能路徑。
錨定高質量發展的敘事主線,2025年的鄭州銀行將講出哪些穩長優增的新故事,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