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從業超過20年的專業汽車媒體人。和現在的網紅KOL不同,我們這些人從雜志、報紙等平面媒體時代成長起來,做起事來比較嚴謹,因為我們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最終都會被白紙黑字地印刷出來,供讀者細品。
至少對于我個人來說,工作態度可以概括為:
字斟雖繁必不敢失嚴謹
句酌雖累必不敢輕寸心
正是由于這樣的背景,我在換車的時候可真是犯了選擇困難癥。
先說下我換車的心路歷程吧:一直都有換車的打算。家里面有幾輛車,但都是“老舊燃油車”。那么,到底是繼續換油車?還是干脆換輛電車?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借助職業的便利性,我比絕大多數人都能更多更早地接觸到各種新車。我當然知道電車有多香,性能有多強、配置有多滿、智駕有多頂。不過正是由于接觸汽車行業比較深,所以我一開始對電車是持觀望態度的——畢竟新鮮事物總要花點時間才能變得成熟。經過這10年的發展,電動車型已經從蹣跚學步到了枝繁葉茂,各種車身形式、各種動力形式層出不窮,大量的用戶也已經在不斷享受著電車帶來的各種體驗。此時的我也已經拋掉了最后的疑慮,下定決心:既然要換車,肯定是要帶電的。
然而事情卻沒有這么簡單。
考慮到孩子的上學問題,我這些年一直住在北京所謂的學區房里。我們這個小區建于上世紀(參數丨圖片)80、90年代,地理位置非常好,但配套設施也確實跟不上時代了——連正經的停車位都沒有,就更不要提充電樁了。我始終認為,如果買輛電動車,給它充電成為了一件日常功課,那就真是本末倒置了。我相信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樣面臨著充電不方便的情況,所以純電車型Pass。
接下來繼續在混動和增程的動力形式中做選擇題。目前國內有不少企業都在研發混動技術: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城等等,但我還是覺得有兩點不夠滿意:第一,為了將內燃機和電動機更好地整合在一起,混動系統變得復雜無比,比如光變速箱就整出了3速、甚至4速。眾所周知,系統越復雜、就越容易出故障,這個風險是必須要考慮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有電池和電機的加持,但混動車型說到底還是一輛燃油車——這在體驗上還是會打一些折扣的。綜上考慮,增程就成為了我現階段的最佳選擇。
說到這里,再說一下我的實際用車需求。目前家里的幾輛車以轎車為主,不便于一家人共同出行;轎車底盤低,無法應對輕度越野路面;再加上家庭成員的個頭也都比較高,對空間要求比較高,所以一輛大6座的SUV成為了必選項。
一旦把范圍縮小到增程式大6座SUV,其實選擇就沒有那么多了。
首先一個想到的自然是理想L系列。要說L系列對于用戶需求的把握確實非常到位,但我卻并沒有選擇。主要原因在于,對于李想這個人并不喜歡。其實在汽車之家時期,李想和我算是同行。當時還是非常佩服他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能把汽車之家做到行業第一。那時我對李想還是非常敬重的。不過,隨著李想開始造車之后,尤其在公共平臺上頻頻發聲、今天懟這個、明天說那個,我就開始對他粉轉路了。我認為即便獲得一時的成功,也不必對別人指指點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或許李想這么做有自己的道理,但卻讓我非常反感——出于此,我自然就不會考慮L系列了。或許有不少朋友也有我這樣的感受,咱們可以在評論區聊聊。
咱們繼續說選車這件事。排除L系列之后,想要選擇一輛在空間、配置、智駕、品質等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大6座SUV,其實也就是問界系列車型了。
說到這里,再插播一下我個人對于問界、對于鴻蒙智行的認知吧。其實作為一名傳統汽車媒體人,我原來對于造車新勢力是持懷疑態度的。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會對這些企業到底會不會造車而產生懷疑。當然,在這些年的發展中,確實有些企業被淘汰了。但隨著與問界團隊、鴻蒙智行團隊接觸多了之后,我逐漸發現,問界品牌的產品是值得信賴的——畢竟問界的背后有華為這樣的全球一流科技做支撐,也有著賽力斯這樣的傳統造車企業做基礎,二者結合,理應打造出優秀的產品。
這個“理應”當然不是臆測,而是與問界及鴻蒙智行背后的技術團隊、營銷團隊多次接觸之后得出的結論。在這些交流之后,我意識到問界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實打實地集中全球最頂尖的資源為我所用。這么說也并不是我一家之言,那么多選擇問界的消費者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問界的產品序列里,滿足大6座的一共有三款——M7、M8和M9。開始有換車想法的時候,M8還沒有露面。M7的尺寸略小,而M9則有些偏商務了。正在糾結中,正好聽到了M8即將上市的消息,于是就開始重點關注了。
隨著M8的信息不斷露出,我也對它越來越感興趣。早早在今年3月6日開啟小定的時候就下了單。終于,借助工作的便利,在3月底就第一次見到了M8的實車。說實話,見到M8之后,我就立刻下定決心了——因為這個車真是找不到什么明顯的短板。
外觀方面,它顯得更加年輕時尚,尺寸和M9幾乎一樣,但整體更加勻稱。內飾方面,配置當然沒得說,質感和配色也很棒。車機和智駕方面,那就更不用懷疑了。買問界,可能大部分消費者最看重的就是智能化吧,我也不例外。
很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M8的動態試駕開啟了。開上M8之后,我覺得它非常適合我的口味。這些年的汽車媒體生涯中,我開過非常多的豪華車,尤其是BBA的D級轎車。前些年,我手頭曾經有多輛諸如S級、7系、A8及雷克薩斯LS這樣的經典車型,直到現在手頭還有一輛2017年買的7系(G12)。我個人是比較喜歡豪華轎車那種穩健、從容,同時動力和底盤功力又深不見底的感覺的。我在M8上也有著類似的體驗。
首先,它的靜音性非常好。很多人認為電動車天生就應該安靜。其實并非如此。因為沒有了發動機這個最大的噪音源之后,其他的噪音反而會變得更加明顯,反而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去消減來自于不同位置的噪音。M8在6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比寶馬X7和奔馳GLS的噪音還要低3分貝,這確實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把車開起來,靜謐的感覺是非常明顯的。車一安靜,高級感立刻就出來了。
在試駕過程中,我還刻意啟動增程器,體會了一下此時的噪音表現如何。但實際情況時,根本分辨不出來增程器是否啟動。即便在等紅燈的狀態下,也需要仔細辨認,才能有一點點感覺。其實在解決增程器噪音和振動問題上,華為和賽力斯的技術團隊是花了很大力氣的。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是如此。甚至結合導航和路況信息還能做到讓增程器盡量在行駛過程中啟動補電,擁堵或等紅燈時盡量不介入,以保證全程零打擾——確實挺神的。
其次,它的懸架表現也很優秀。整體來看,M8的懸掛設定是偏舒適的。這不光體現在比較軟,在一些細節方面做得也很到位。例如在高速通過匝道時,懸掛對于車身的支撐是足夠到位的。而且慢速通過較高的減速帶,車身跳動也非常柔和,車身下坐之后回彈的力度控制很好,感覺先被吸住,然后逐漸釋放,透著一股子高級車的既視感。有此表現,雙腔空懸+EDC電控阻尼減振這些硬件自然功不可沒。但同時還要看到,整個背后的研發團隊對于高級的駕乘質感的把握也很準。
說到這里,就再扯遠一點。在這段時間與華為與賽力斯團隊的交流中,我見到了很多來自于全球的頂尖汽車工程師,他們之中有的來自于奔馳寶馬、有的來自于大眾、還有來自于蘭博基尼這種超跑團隊的核心技術人員。這些人在車輛操控性、底盤調校等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力,這也恰恰是歐美汽車行業多年積累下來的、最具競爭力的細分領域。在聊天的過程中,這些工程師驚嘆于中國汽車行業進步之快的同時,同樣表示非常有收獲。因為在智能電動車領域,智能化、電動化的技術使得他們在底盤調校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既要又要”的需求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對于全球其他市場來說,中國電動車的發展已經是Next Dimension(另一個維度)般的存在,在這里他們能做出更加優秀的產品。
當然在試駕體驗中,智駕、智艙等各個方面的表現都依舊是一流的存在。可以這么說,我是以一個準車主的比較挑剔的眼光去審視問界M8的——畢竟只下了小定,發現任何不稱心的地方,隨時可以退。可最后的結果是,4月16日上市活動的現場,價格公布后我第一時間就轉了大定并鎖了單。
接下來就是盼望能盡快拿到愛車了,哈哈。至于配置、顏色的選擇以及提車上牌的過程,咱們下次再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