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不得不說,從這話里話外,多少能窺探到過去的兒媳,在漫長的歲月里,所遭受的種種不易與艱辛,也顯露出一種“揚眉吐氣”的得意與輕松。
畢竟,在傳統文化中,受制于“孝道”的約束,婆婆這個角色,比之兒媳,天然的具有更多的話語權,以及更高的地位。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婆婆這個角色難以撼動的權威卻不斷的面臨沖擊。
尤其是在婆媳關系的博弈場中,有的婆婆漸漸落入了下風,而有的甚至被兒媳輕易“拿捏”。
就像我樓下的張阿姨,自從老伴去世后,她就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兒子、兒媳的小家上。
伺候月子、幫帶孩子,把家里的大小事務,都打理的井井有條。
可盡管如此,兒媳卻一點不買賬,不但不感念張阿姨的付出與辛勞,而且還各種嫌棄。
有時說她菜炒的太咸,有時埋怨她把衣服放錯了洗衣機。
若是進門忘了換鞋?那更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至于張阿姨的兒子,也是個“悶葫蘆”,屬于“媳婦說啥就是啥”的類型。
時間一久,張阿姨難免心里苦悶、委屈,有時在小區遛彎時,就忍不住的跟街坊鄰居聊上兩句。
可一旦傳到了兒媳的耳朵里,那能在家里陰陽怪氣的說一整天的怨懟的話。
張阿姨實在沒法,只能打碎牙齒往肚里咽。
前段時間,小區搞免費體檢,張阿姨因為過度勞累,再加上年紀也大了,查出好幾種慢性病。
大家都勸她住院治療,可她呢,卻不斷地苦笑搖頭。
看著張阿姨欲言又止、謹小慎微的樣子,讓人忍不住的心疼。
其實,像是張阿姨面對的這種困境,在如今的時代里,可能真不算是個例。
比如那些被傳統美德裹挾的婆婆們,都想做一個“好婆婆”,可問題是一旦被“好婆婆”的標簽束縛,有時就會成為家庭當中的弱勢群體。
尤其是以下3種婆婆,更是在不斷妥協與犧牲的過程中,被兒媳逐漸“拿捏”。
哪怕付出了許多,卻難逃被嫌棄的“命運”,希望你一個也不占。
01.過度隱忍的“老好人”婆婆
《增廣賢文》中有句話是:
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
在家庭中,不少老人也秉承著這樣的觀念,認為忍讓、包容,才能讓家庭和諧。
只有家和,萬事方興。
但問題是,過度隱忍往往會適得其反,換來的不是尊重和敬畏,反而是兒媳婦的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就像《紅樓夢》里的邢夫人,面對王熙鳳的鋒芒,她選擇步步退讓隱忍。
可這種顧全大局的方式,卻讓王熙鳳架空了自己的權威,逐漸在家庭中喪失了話語權。
其實,人性本就如此。
婆媳之間這種微妙的關系,更不會例外。
兒媳那些蘊含著試探性的“冒犯”,一旦被婆婆默認、縱容,那么終有一天,這種局面會愈演愈烈。
這一點,在過度隱忍的婆婆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類婆婆,習慣性將委屈咽進肚子,面對兒媳的越界行為,總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問題是,當對方發現你的底線可以隨意突破,那么就會任意拿捏。
因此,隱忍型的婆婆需要明白,真正的善良需要邊界護航,失去原則的鎧甲,很容易淪為他人眼中的情感提款機。
在這一點上,可以學一學電視劇《知否》中盛老太太的處世哲學:
既要有菩薩心腸,也要有金剛手段。
遇到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時,適當的表達感受,或許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
02.過度付出的“犧牲型”婆婆
老話說:父母愛子,為之計深遠。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犧牲自我,托舉兒女的事情不勝枚舉。
可有時候,過度的付出與犧牲,不但難以獲得感恩,而且還會被視為理所應當,到最后,甚至被肆無忌憚的索取和壓榨。
就像我老家的呂阿姨,丈夫原先是煤礦工人,可因為一次事故,早早的離開,只留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
為了兒子的成長,呂阿姨沒有再嫁,一邊打零工,一邊供孩子讀書。
后來,兒子大學畢業后談婚論嫁,呂阿姨拿出了當年丈夫的賠償金,為小兩口買車買房,更是拿出養老錢,為他們裝修房子、購置家具。
再往后,兒媳生了孩子,呂阿姨更是忙前忙后,幫著帶娃,一天也沒歇過,整個人更是肉眼可見的消瘦了下來。
可縱使如此,呂阿姨的兒媳婦也從未說過一句感激的話,甚至沒叫過一聲媽。
有時,親戚朋友勸她對呂阿姨好一些,畢竟她這一輩子太不容易了。
可是這位兒媳婦卻不以為意,逢人就說呂阿姨這是為了她兒子,跟自己沒啥關系。
其實,人世間的許多事就是如此。
當你的付出變得習以為常之后,它背后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不被珍惜。
可若是你事事先考慮自己,凡事多一些底線和原則,卻反而會受人敬畏,不敢小視。
03.養兒為防老的“投資型”婆婆
這類婆婆,將“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奉為圭臬,認為兒子是自己晚年生存的唯一保障。
于是,在這種認知的催化下,這類婆婆會把親子關系看作儲蓄賬戶,并且會通過一系列的方式、手段,來強化自己的“投資”。
比如,幫著帶娃時,會強調自己的辛苦與不易。
再比如,買房買車添錢時,會宣揚自己的付出等等。
可問題是,若是沉迷于這種想法,至少會帶來2方面的問題。
其一,導致心理失衡。
試想想,一旦有了這種投資心態,就會很看重個人的得失與回報。
如果發現自己的付出與回報,并不匹配,甚至與設想的目的背道而馳的時候,內心的不甘與落差,就會瞬間出現,吞噬自我。
其二,容易被兒媳拿捏。
有人說:一個人有所“求”,就一定會有弱點。
對應在老人“養兒防老”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
當婆婆把自己的晚年保障,寄托在兒子兒媳身上的時候,就相當于給了兒媳一個可以拿捏你的破綻和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兒媳,要么無視婆婆的付出,要么盡情的索取婆婆的剩余價值。
到最后,整個家庭都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其實,婆媳關系相處的好的本質,是成年女性間的平等對話。
作為獨立的個體,只有不依附于他人、不過度付出與犧牲、懂得維護自己的邊界,或許才能建立互相尊重的溫暖聯結。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