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部漫畫里竟然準確標注了一個新的精確日期,2025年7月5日凌晨4點18分,這個時間點太精確了,在日本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日本社會也引發了各種奇怪的現象,人們都在恐慌的囤積求生用品,但是竟然有人還在賣奢侈品。
一本壓箱底的漫畫竟然給日本社會甚至是東南亞投下了一顆“末日炸彈”,這場由虛擬語言引起的社會狂歡和恐慌正實實在在的沖擊著日本的旅游業發展。
漫畫里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本真的要面臨末日了?
舊漫畫里的“定時炸彈”
一切得從漫畫家龍樹諒和她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說起,這本漫畫最初的模樣,還是在1994年的連載里,可真正掀起滔天巨浪的是2021年修訂版中一個新增的、精確到分鐘的“末日時間點”。
龍樹諒并非等閑之輩,在一些人們的眼中她儼然是“日本漫畫預言家”,甚至是“平成時代的諾查丹瑪斯”。
她的“傳奇”不止于此,翻開她過往的作品和公開的夢境記錄,簡直像個預言事件簿,皇后樂隊主唱的驟逝,戴安娜王妃的香消玉殞,乃至阪神、東日本兩次天崩地裂般的大地震,據說都曾出現在她的筆下或夢中,有的甚至精確到鐘點。
連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都曾下場,分析她公開的約187個預言,發現其中一些與后來發生的事在時間和地點上確有某些奇妙的“重合”。
一本塵封多年的漫畫,怎么就在今天炸開了鍋,答案直指互聯網那只無形的手,尤其是在中文網絡世界,嗅覺靈敏的博主們一擁而上,把漫畫內容、南海海槽的地震研究、小行星撞擊的坊間傳聞,甚至中國駐日使館提醒防范地震的常規通告,七手八腳地拼接縫合成一個細節滿滿的“末日劇本”。
一時間相關在YouTube網站上觀看量動輒破億,海外TikTok上也是病毒式傳播,類似“花光末日存款”的標簽刷爆屏幕,“末日”兩個字稀里糊涂地成了流量密碼,吸引著無數眼球,這股風潮刮回日本本土,更是催生出一幅既荒誕又充滿張力的社會浮世繪。
一邊是近乎黑色幽默的集體狂歡,“錢財乃身外之物,7月大家一起上路”,這句口號喊得震天響,銀座奢侈品店門口排起長龍,彈珠游戲店通宵達旦燈火輝煌,米其林餐廳的預訂電話被打爆。
另一邊卻是實實在在的恐慌在蔓延,便攜式海水淡化器這類末日求生裝備銷量激增,一些寺廟甚至推出了“往生極樂套餐”,據說預約已經排到了好幾年后,北海道的旅行社更絕,居然搞起了“末日體驗團”,還一票難求。
日本本就是個災害頻發的島國,民眾對這類“末日恐怖”話題,骨子里似乎就有種奇特的親近感,甚至把它當成了一種消費品,一部以此為靈感的恐怖電影也順勢而出。
漫畫竟能撼動國家經濟支柱?
日本國民或許還能苦中作樂,但對那些習慣了安穩日子的海外游客,尤其是構成赴日游客主力的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游客來說,可就沒那么輕松了,“遠離潛在危險”成了他們盤算行程時的第一要務,盡管人人都知道這“預言”多半是無稽之談,可架不住心里犯嘀咕啊。
影響已經擺在了臺面上,香港赴日旅游的人數明顯掉了下來,一家香港航空公司甚至悄悄減少了近期的赴日航班,臺灣的網絡民調也顯示超過一半的人坦言,會因為這個傳言推遲或干脆取消日本行程。
酒店、租車公司叫苦不迭,“退訂潮”洶涌而至,給本就指望游客救市的日本旅游業,實實在在地捅了一刀,打亂了其復蘇的如意算盤。
旅游業可是日本當下經濟版圖中的一根重要支柱,當年制造業的榮光不再,日本便積極掉頭高舉“旅游立國”大旗,也確實搞得風生水起,一度躋身全球國際旅游收入的前十強。
按原計劃2025年的大阪世博會本該是旅游業再攀高峰、拉動經濟的一劑強心針,目標是吸引三千萬游客,誰想半路殺出這么個“末日謠言”,不啻于在日本雄心勃勃的復蘇藍圖上,狠狠劃了一刀,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大員,都對此憂心忡忡,直言這謠言已經造成了實打實的經濟損失。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飛來橫禍”,日本政府也不得不拉響警報,啟動了少見的跨部門應對機制,官方媒體連篇累牘地呼吁民眾相信科學、切勿聽信非理性言論,官方平臺則深挖細究,試圖找出謠言的源頭并予以駁斥。
國土地理院聯合地理學家擺出科學數據和預測模型自證清白,氣象廳更是斬釘截鐵地表態,任何關于災難的精準預測都是謠言。
還有官方媒體還特意跑到街頭采訪中國游客,試圖通過輿論引導來化解彌漫的疑慮,內閣官房長官相當于政府大管家,也在新聞發布會上親自出馬,就所謂小行星撞擊的說法進行辟謠,語氣中滿是無奈和焦急,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能盡快撲滅這把無名火。
始作俑者龍樹諒本人也多次站出來澄清,說那些夢境記錄并非板上釘釘的預告,她壓根不希望搞得人心惶惶,她甚至拿出了早年的筆記,證明自己對那個“末日日期”的標注其實充滿不確定,可這番解釋收效甚微,更要命的是她不經意間提到,自己的預言夢里還包括了自己葬禮的日期,這下可好,被好事者一解讀簡直“陰間”得不行,更添了幾分宿命論的詭異色彩。
科學的解釋和官方的辟謠,在網絡傳播的強大洪流面前,往往顯得步履維艱,甚至還會因為一些偶然事件,比如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節目直播時突然斷電,而被歪曲解讀成“預言應驗的佐證”讓人哭笑不得。
“末日狂歡”網紅化
這場風波的背后恐怕不只是簡單的獵奇或恐慌,有社會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末日預言”之所以能在日本年輕人中特別有市場,與他們深陷的困境脫不了干系。
從泡沫經濟破滅后迷茫的“失落一代”到令和時代接踵而至的疫情、通貨膨脹、低生育率等多重打擊,未來的不確定感像一塊巨石壓在他們心頭。
對年輕人而言,一個清晰宣告一切結束的日期,哪怕是虛假的,或許也比眼前這種持續的低迷和看不到盡頭的不確定性,來得更有“吸引力”,甚至是一種扭曲的解脫,這種集體性的心理狀態,在游戲數據里和日常消費行為中都清晰可見,形成了一種令人費解的認知失調。
一位社會學者所說這個國家似乎正同時供奉著對未來和毀滅兩種截然不同的復雜心態,在現實的巨大裂縫中左右搖擺。
距離那個被預言的夏日凌晨還有一些日子,這場因漫畫而起的“末日倒計時”早已超越了一則離奇的談資,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光怪陸離的世相,也照見了我們這個時代,那些難以名狀的集體心緒。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