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夢云)近日,南京秦淮區“曙光學堂”多功能室內一派忙碌景象。社工們正將毛線團、鉤針等材料整齊擺放在課桌上,居民嚴阿姨早早來到社區,坐在教室前排,忍不住感慨:“早就想學編織了,這下可算盼到了!”日前,秦淮區中華門街道曙光里社區居民夜校正式開班,首期編織課程吸引了20余名居民參與。
一走進“曙光學堂”,門口的展示墻上掛滿了由社區居民編織的小物件,杯墊、手提包……教居民起針、鉤花的吳香是社區黨委副書記,她提前編寫好基礎針法供居民學習,課堂上采用“骨干帶新手”分組練習。臨近端午,首節課程就織起了“毛線粽子”。80歲的宋阿姨戴著老花鏡,在鄰座學員手把手指導下完成第一針:“年輕時沒機會學,現在能和鄰居們一起練手藝,心里特別開心。”兩個小時的課程結束,5名學員順利織好了毛線粽子。課后,學員們舉著半成品合影,笑聲溢滿課堂。
其實居民夜校的誕生,源于一次尋常的網格走訪。社工余昊在入戶時發現,許多退休居民常感慨在家閑得慌,一部分待業的年輕人則抱怨求職難、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充電學習。“居民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社區黨委書記薛青隨即在居民中開展調研,讓社區教育更好發揮充電功能的構想逐漸成形:依托開放大學和“曙光學堂”平臺,打造多方聯動、公益共享的夜校辦學新模式,發動更多居民參與到夜校中來。
為了讓夜校更接地氣,曙光里社區聯合街道民政服務站在9個居民網格群中發放問卷,收集到“手工制作”“運動健身”“健康養生”等高頻需求。每節課結束后,社區都會給學員發一份課程評價表,學員還可通過評價表實時反饋意見。首節編織課就根據居民建議調整了課程時長,從1.5小時延長至2小時。
如何讓夜校“常辦常新”?開班當天,“心愿課程墻”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亮相,前來辦事的居民經社工介紹可以隨時貼上自己的學習心愿。社區在每季度召開的議事會上,組織居民代表票選下一階段課程。“最近舞蹈課呼聲最高,我們在挖掘社區達人資源的基礎上,正積極對接高校專業學生志愿者前來授課。”薛青介紹,夜校不僅要為居民提供學習場景,更要成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
為提升居民參與度,社區推出“學習積分制”。學員每參加一次課程可積2分,可用積分兌換便民服務。此外,社區還與周邊商戶合作,計劃推出“積分換折扣”活動,進一步盤活社區資源。
“等學員們練好了,重陽節文藝匯演就不愁節目了!”薛青笑著說,夜校正在孵化合唱團、舞蹈隊等文化隊伍,把興趣相投的居民聚攏到一起體驗學習。通過文藝活動,挖掘更多“民星達人”,讓居民服務居民,引導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為基層治理注入活力。
(曙光里社區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