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686字 | 閱讀需6分鐘
洛陽仿佛是是一個停留在歷史中的城市,在唐之后,好像它的故事戛然而止,從此銷聲匿跡。事實上,洛陽一直都在,只不過在中晚唐之后,這座名城在歷史上逐漸衰落,不復昔日的榮光。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城市拔地而起,書寫著它們的盛事與輝煌,也有無數的城市,因為種種原因不可避免的走向沒落,甚至湮滅。
那么在中晚唐以來,洛陽經歷了什么,讓它從千年帝都變得寂寂無名?
千年帝都
洛陽之名,始于戰國。洛河古稱雒水,“山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秦代崇尚水德,改名洛陽。洛陽號稱“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多代帝都之所在。
洛陽城復原模型
從地理上講,洛陽位于中原腹地,周圍有眾多河山拱衛。西靠秦嶺,經函谷關又與秦川相連結;東臨嵩岳,有虎牢關之險要;北靠太行,有磅礴的黃河洶涌而過,其險自然成屏障;南有伊闕這座自然門戶,同時兼有宛葉之饒。
洛陽身處中原,且被多條河流環繞,自古就有“五水繞洛城”之說法,黃河、伊河、洛河、瀍河、澗河蜿蜒其間。兼之歷代運河的開鑿,尤其是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讓它變成了水陸轉運中心,洛陽西連秦川關中,直到西域,北到燕趙之地,向南連接荊楚。“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
隋唐大運河
依靠這樣的便利條件,洛陽在其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有著1500多年的建都史。
夏禹立國之后,將天下劃分為九州,這其中洛陽屬于古豫州之地,據《竹書紀年》載,夏代的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為都,這里的斟鄩就在洛陽附近。商湯建都西亳,即在洛陽。周代平王東遷洛邑,東周的都城就是洛陽。此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都曾建都于此。故此洛陽也被稱為“十三朝古都”。北宋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時感慨道“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據統計,在近三千萬字的《二十四史》與《清史稿》中,“洛陽”出現3063次(其中“雛陽”出現385次),再加洛陽的各個別名,如“洛邑”、“成周”、“東都”、“京洛”、“東京”、“洛京”、“中京”、“西京”、“西都”、“神都”等,“洛陽”及其別稱總計出現3549次,為八大古都之最。
洛陽八關
唐初、盛時,洛陽之盛,不輸長安。唐時洛陽號東都,高宗李治評價洛陽時“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高宗之后,武則天執政的22年,僅2年在長安,其余都在洛陽。武則天曾“徙并外雍、同、秦等七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此時洛陽人口達到了百萬以上,商旅云集,人煙阜盛,堪稱國際化大都市。
然而從“安史之亂”之后,洛陽的繁華急轉直下。
人口凋敝
洛陽在唐初、盛時的繁盛,離不開唐王朝的大力支持。隋末的戰亂中,洛陽也遭遇了浩劫。唐前期的統治者多次向洛陽組織人口遷徙,這種政策一直到武則天時期。據估計武后執政時,洛陽的人口達到了140萬左右。
洛陽夏都想象圖
作為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也成為了貴族與士大夫云集之地。“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此外,洛陽也匯集了很多外國和少數民族的貴族、使者、商人和僧人及留學生。甚至于突厥、高麗、和百濟等滅亡之后,他們的很多官員、士兵和富戶也被遷到了洛陽。
當時的洛陽,有著“古來名與利,俱在洛陽城”的美譽。然而這一切的繁華鼎盛,終結在了”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史思明等起兵謀反,一路南下,兵鋒所至,很快地,洛陽就淪陷在了叛軍手中。彼時,“祿山以領其眾,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殺掠數千人,箭及宮闕。”后來安祿山、史思明等死后,其叛亂逐漸被鎮壓了下來,但是收復洛陽后,回紇軍隊又在洛陽肆行殺掠,史料記載,“士女懼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馬寺二閣以避之。回紇縱火焚二閣,傷死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
在這八年的戰亂之中,不僅僅有戰事的慘烈,更加上戰爭導致的交通堵塞、物流不通等等,生活生產物資極具匱乏,洛陽大量人口或死于戰亂之中,或逃離洛陽以避禍。據記載,“安史之亂”后,洛陽城中,戶不滿千,人不過萬。
“安史之亂”后,唐王朝不復昔日的鼎盛,對各地的控制力也極速下降。洛陽本地官吏的貪腐,與作為物流匯集之地的衰落,導致洛陽人口恢復十分緩慢。到了元和年間,洛陽人口不足兩萬戶,總人數也不過12萬左右。
到了唐末,新一輪的戰火又重新洗劫著洛陽。公元876年王仙芝攻陷汝州后,洛陽大量人口出城避難。其后蔡州節度使秦宗權部將孫儒又攻陷洛陽,在這里大肆屠殺。僅僅七八年的時候,剛剛有所恢復的洛陽,再次化為灰燼,“井邑窮民,不滿百戶”。
人口恢復之難,除了戰火的輪番璀璨,還有航運變化與自然環境等方面的變化,也影響著洛陽的命運。
洛陽白馬寺
航運變化
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為洛陽的繁華提供了極大地助力。也因為如此,洛陽的命運與大運河的變遷息息相關。
隋時,向南開掘了通濟渠,向北開了永濟渠。通濟渠將黃河和淮河連通了起來,又整修從長江到杭州的江南運河。于是,彼時從洛陽到杭州之間,依靠運河就可以暢通無阻。永濟渠從黃河一直通向了幽薊之地,也就是現在的河北、北京、天津一帶。
這樣一來,洛陽成為貫通南北大運河的核心中轉站。唐代在此基礎上,不斷修治甚勤,向南可以把江淮的財賦運到洛陽,向北可以從洛陽出發控制遼東等地。
武則天在洛陽明堂(想象圖)
“安史之亂”后,洛陽殘破不堪,人口不足。這期間,通濟渠已經因為戰亂通斷航淤塞多年。為方便江淮的財賦運入長安,唐王朝重開了汴河的漕運,這樣一來,四方的轉運不再經過洛陽,而是從汴河經黃河再到渭水直通長安。這使得洛陽失去了大運河的中心地位。
自然環境
洛陽地處伊洛平原,這里自古以來植被茂密、雨量充沛,適宜耕作,這也是歷代在此建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歷代以來,都城的建立,使得這一地區的人口急速增長,與之相伴的耕地開墾、植被砍伐也越來越多。歷史上,在西漢營建都城時,當地的森林已經不能滿足營造的需求了。以后代代如此。到了唐代,洛陽空前繁榮,這也就意味著城市建設對植被尤其是森林的砍伐也空前巨大。
唐時,政府為此還專門在洛陽設置了就谷、太陰、伊陽三監, 分 別設在王屋(今河南省濟源市西)、陸渾 (今河南省嵩縣東北)、伊陽(今河南省嵩縣西南)三個地方,這三個機構就是專門負責采伐這些地方的林木。
這導致了兩個最直接的隱患,一是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肥力減弱,農業生產力下降,導致這一地區的糧食產量下降;二是黃河中泥沙增多,嚴重影響了其通航能力。在唐王朝強盛的時候,尚可以花費人力物力疏通運河。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無力恢復這里的運河,進而放棄了洛陽的轉運地位。
此后以至于今日,洛陽再也恢復到其昔日的輝煌局面,然而盡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其曾經功績和榮光并不會被磨滅,并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