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士兵的軍餉
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剛打響時,日本陸軍列兵(二等兵)的月薪是6日元,軍曹(相當于中士)能拿20日元。
到了珍珠港事件那會兒,列兵的月薪漲到了10日元,軍曹30日元。
1943年,戰爭進入白熱化,列兵月薪是7.5日元,上等兵10.5日元,軍曹30日元,而二等尉(少尉)能拿85日元,上校高達310日元。
1941年,美國列兵月薪是50美元,按當時匯率(1美元約4日元)算,相當于200日元。也就是說,一個美國列兵賺的錢比日本上校還多。
1941年,日本國內還算穩定,1公斤米大概0.3日元,一雙鞋5日元,小公寓月租10-20日元。所以列兵10日元的月薪,能買33公斤米,或者兩雙鞋。
如果在軍營里吃住都管,這錢還能攢點寄回家。但到了1945年,戰時經濟崩潰,通貨膨脹讓物價飛漲,10日元可能連幾公斤米都買不到,實際購買力大幅縮水。
美國一雙鞋3-5美元,也就是說,美國列兵一個月能買10-16雙鞋,生活水平甩日本兵幾條街。
戰爭后期,日本經濟被盟軍轟炸和資源短缺拖垮,物價像脫韁野馬。名義上工資可能漲了點,但真實收入是下跌的。
想象一下,你拿10日元,昨天還能買點米,明天就只夠買個面包,這日子過得能不憋屈嗎?但這憋屈真能解釋他們的瘋狂嗎?
是什么推著他們走極端?
日本軍隊深受武士道影響,這套觀念講究榮譽、勇敢和自我犧牲。士兵從小被教育,天皇是神,他們的命是為天皇獻上的。
戰場上投降是恥辱,戰死才是光榮。這種思想被灌輸到骨子里,很多人寧可自殺也不愿被俘。比如沖繩戰役,成千上萬日本兵選擇跳崖或引爆手榴彈,拒絕成為戰俘。
訓練也狠得嚇人,新兵常被老兵虐待,服從命令是唯一出路。違抗命令可能被打死,逃跑更不用說,直接槍斃。這種環境下,士兵被塑造成只知服從的機器,個人意志幾乎被磨平。
日本當時的宣傳機器開足馬力,鼓吹“大東亞共榮圈”,說日本是亞洲的救世主,其他民族低人一等。
這種種族優越感讓士兵對占領區的平民和戰俘毫無人性可言。南京大屠殺里,30萬中國平民被屠殺,婦女被強暴,城市被洗劫一空,這些行為背后是宣傳灌輸的“敵人不配活”的邏輯。
菲律賓的馬尼拉大屠殺,1945年日軍撤退時殺了10萬平民,燒毀城市。這種焦土政策不是臨時起意,而是高層默許甚至下令的。士兵執行時,可能壓根沒想過“人命值多少錢”,只知道這是“任務”。
日本軍隊有個大問題,上頭對暴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鼓勵。
南京大屠殺后,軍官沒受啥懲罰,反而被當作戰功宣傳。731部隊用活人做細菌實驗,制造生化武器,這些都是軍方系統性支持的。慰安婦制度更不用說,數十萬女性被強征為性奴隸,直接由軍方組織管理。
這種體制下,士兵的道德底線被徹底摧毀。殺戮和暴行不是個人選擇,而是被制度推著走的結果。軍餉低可能讓士兵心理更扭曲,但真正點燃火藥桶的,是這套洗腦加縱容的體系。
錢有沒有推波助瀾?
士兵抓到敵兵或繳獲裝備,能拿獎金,比如抓個敵兵可能得10日元,弄個坦克能拿100日元。
這聽起來不錯,但實際執行亂七八糟。戰爭打到后期,軍隊補給都跟不上,哪有閑錢發獎金?
占領區里,士兵常搶平民的糧食、珠寶,甚至衣服。南京大屠殺和馬尼拉大屠殺里,搶劫幾乎是標配。
低軍餉和偶爾的外快,可能讓士兵更傾向于搶掠或暴力發泄。但比起洗腦和體制,這些經濟因素只是小打小鬧。
日本兵的軍餉確實低得可憐,跟美國兵比簡直天壤之別。通貨膨脹還讓這點錢越來越不值錢,日子過得緊巴巴。
但真正驅動他們的是武士道、對天皇的狂熱、種族主義的宣傳,以及一個把暴行當常態的軍隊體制。
想想南京的幸存者,巴丹的戰俘,他們的苦難不是幾日元能衡量的。
戰后,不少日本兵也活在愧疚和創傷里,有人寫書懺悔,有人沉默一生,這場戰爭毀了無數人。
錢能讓人苦惱,但把人逼成魔鬼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的信念和制度。
參考資料
揭秘曾經的侵華日軍老兵有多少撫恤金 柳州政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