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OECD發布《數字時代的兒童生活如何?》(How’s Life for Children in the Digital Age?)報告,首次系統梳理了OECD國家兒童的數字化體驗,并探討了數字體驗對兒童的影響,最后提出了政策改進建議。
一、兒童數字化生存圖鑒:觸網低齡化與在線行為分化
1.十歲兒童手機持有率突破70%
2022年OECD國家15歲青少年中,平均96%可通過電腦/平板上網,98%擁有智能手機并鏈接互聯網。十歲兒童智能手機持有率平均達70%,但土耳其(29%)、法國(40%)與拉脫維亞/波蘭/北歐國家(>90%)差異懸殊。
2.在線時長從日本“輕用戶”到拉脫維亞“超長待機”
OECD國家中,2022年15歲兒童約1/4每周使用數字設備不超過20小時,但超半數達30小時以上。日本情況特殊,僅31%青少年每周使用超30小時,而10小時以下比例顯著高于他國。重度使用者(60小時/周)比例從日本10%至拉脫維亞43%不等。
3.日均3小時社交+游戲的數字生存模式
2022年PISA調查數據顯示,OECD國家中84%的15歲青少年每周至少花費兩小時使用數字設備進行課外學習,如查閱教程或使用教育應用程序。此外,66%的15歲女孩和61%的男孩表示在上學日每天至少花費三小時在社交媒體上,而約27%的15歲青少年在上學日每天玩視頻游戲的時間至少為三小時。
二、雙刃劍效應:屏幕背后的認知重塑與心理危機
1.數字設備使用不當影響幼兒大腦發育
報告指出,數字技術和媒體為孩子們提供了許多學習、玩耍、與朋友聯系并逐漸獲得獨立的機會。然而,過度或有問題地使用數字技術引起了人們對他們的健康、學習能力和幸福的負面影響的擔憂。大量證據表明,屏幕時間過長可能對兒童和青少年身體健康的幾個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包括睡眠的數量和質量、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以及超重和肥胖的風險。
在早期階段,如果家長和看護人能夠積極參與,如電子書等數字設備的使用可以促進兒童的早期閱讀能力、口語技能和語言發展。然而,過多的被動屏幕時間可能會對神經認知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和脆弱性的早期階段。
2.社交媒體負面影響女孩高于男孩
大約17%的15歲青少年表示,當他們沒有數字設備時,至少有一半時間會感到焦慮或緊張。在幾乎每一個OECD國家,女孩(22%)比男孩(13%)更有可能出現這種焦慮。
2022年,在OECD國家中,大約46%的11歲、13歲和15歲青少年(男孩36%VS女孩55%)表示,他們經常使用社交媒體來逃避負面情緒。
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尤其是每天超過兩小時,會導致負面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抑郁、焦慮、對自身形象的擔憂以及睡眠質量不佳,女孩受影響往往更大。社會比較、接觸理想化形象以及網絡欺凌等因素,會增加社交媒體使用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產生負相關的可能性。社交媒體的影響因內容類型而異,積極內容與幸福感相關,而消極內容則會加劇心理健康問題。
社交媒體的使用還可能導致類似成癮的行為和社交媒體引發的壓力,尤其是在弱勢青少年中,例如具有少數群體身份或面臨線下脆弱性的青少年。雖然社交媒體提供了在線支持社區等好處,但它也可能加劇孤立感,損害心理健康,尤其是在用于比較或逃避現實世界互動時。個人性格特征和使用社交媒體的動機也會影響這些影響的程度。
3.網絡欺凌呈上升趨勢
所有經合組織國家青少年遭受網絡欺凌的幾率都在上升:2021-22年,平均每六名11至15歲青少年中就有一人報告經歷過網絡欺凌,各國情況差異顯著。在大多數國家,單親家庭的女孩和青少年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三、數字技術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方式不同
在全球范圍內,女孩更有可能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并且更容易受到不當內容或仇恨言論的影響。另一方面,男孩則更有可能參與危險的數字行為:他們傾向于花費大量時間玩電子游戲,睡覺時開啟設備通知,參與網絡欺凌,并且更頻繁地肆意分享他們明知不實的網絡信息。
來自社會經濟背景較低的青少年不太可能利用數字資源進行校外學習或尋求實用信息。他們過度沉迷于電子游戲的風險顯著更高,不太可能更改隱私設置,并且更有可能在睡覺時開啟數字工具通知。
推廣最佳實踐,以管理風險并提升兒童學習和福祉的益處,也有助于減少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網絡行為的社會經濟不平等。
兒童對數字技術和媒體的使用和參與不僅取決于網絡環境中的保護措施,還取決于線下因素和生活環境,這些因素既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也可以造成脆弱性。這些因素會影響數字行為的可能性,并減輕或放大其對福祉的影響。
四、增進兒童數字福祉的四大政策支柱
1.實施有效的監管框架和開發優先考慮兒童安全的技術與服務
報告指出,為確保兒童在數字環境中的安全,需建立強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明確數字服務提供商的義務,包括保護隱私、打擊不當內容傳播及提供清晰的舉報機制。政府應制定法規和標準,推動將兒童安全措施融入產品設計,例如默認隱私設置、內容過濾、家長控制和易理解的年齡驗證系統。跨部門協作至關重要,如挪威的國家戰略展示了多部門協調的有效性,但多數國家缺乏中央協調機構或明確的績效指標,導致治理和問責困難。此外,需應對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帶來的風險,確保安全設計并限制使用時間,同時加強成人監督。
2.提升兒童的數字素養和技能,發揮學校和教師的關鍵作用
報告指出,學校和教師需幫助兒童發展數字素養、識別風險并管理在線問題。教師需接受足夠的ICT培訓以克服知識和信心不足,學校應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課程,并促進教師、校長和心理學家的協作以應對網絡欺凌。盡管禁止課堂手機可能減少干擾,但執行效果參差,且證據顯示對學生學業和福祉的影響尚無定論。教育系統需平衡技術使用與線下活動,確保學生既能掌握必要技能,又不被過度依賴設備所困,尤其需關注弱勢兒童缺乏家庭指導的情況。
3.為父母和照顧者提供指導,管理兒童數字設備使用的利弊
報告指出,父母需根據孩子年齡調整策略:對幼兒設定嚴格規則和監督,對青少年采用靈活指導和開放式對話。指導應涵蓋健康習慣,如避免睡前使用設備、設立無屏幕區域,并鼓勵共同制定家庭媒體計劃以減少沖突。家長控制工具可能帶來虛假安全感或過度控制,且責任不應僅由父母承擔。建議父母參與孩子的數字活動,優先選擇教育內容,并通過榜樣作用促進全家健康使用。需提供資源幫助家長理解風險,尤其是數字使用對睡眠、社交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4.確保兒童的觀點和經驗融入數字政策設計
政策制定需通過參與性流程納入兒童意見,尊重其保護需求與自主權平衡,并關注弱勢群體的障礙(如語言、設備訪問)。部分國家通過咨詢委員會或專項調查收集兒童意見,如愛爾蘭的青年咨詢委員會參與在線安全法規制定。兒童希望獲得真實透明的平臺信息、減少數據剝削和有害內容,同時期望更多信任和自主權。政策設計需反映兒童實際需求,避免一刀切的禁令,而是通過支持措施幫助其安全探索數字環境,確保他們在被保護的同時不喪失參與機會。
資料來源:
OECD (2025), How's Life for Children in the Digital Age?,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0854b900-en.
OECD (2025), “From playgrounds to platforms - childhood in the digital age”, OECD Policy Insights on Well-being, Inclusion and Equal Opportunity, No. 18,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a2c18146-en.
[本文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成員整理,課題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下載該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