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那部《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是很多人心里的華語劇巔峰。
沒有殺人回憶式的懸疑推理,沒有爽劇節奏的高能反轉,卻憑一場冰冷的槍擊案,把“惡”這個字,拍在了每個人心里。
直到今天,豆瓣上依然高達9.4分。
整整六年過去,這部劇的第二季終于定檔,將于今年的6月7日正式上線...
新一季陣容換了人,但主題,依舊刺骨。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劇,不靠反轉取勝,它靠的是逼你直面人性陰影。
第一季開場就猛:一個年輕人走進電影院,開槍,隨機掃射,9死21傷。
沒有任何動機,沒有針對性,就是赤裸裸的無差別殺人。
一時間,所有人都被裹挾進了這場災難的漩渦。
兇手的辯護律師,被當街潑糞;
死者母親,是電視臺副總監,天天要面對職業與情感的雙重撕扯;
更離譜的是,兇手的妹妹改名換姓,躲進電視臺當實習生,直接在受害者母親手下工作...
編劇就是這么敢寫,把最尷尬、最撕裂、最不想面對的對立面,硬生生地塞在了一起。
而劇情真正的高明之處是:它不站隊。
它不是單純為受害者哭喊、也不是替兇手洗白,而是把鏡頭對準每一個被悲劇牽連的人。
你會發現,律師王赦也不是鐵面無私的法條機器,他也痛、他也崩潰;
宋喬安不是只想復仇的母親,她也在工作與情緒之間反復掙扎;
就連兇手的妹妹李大芝,也不是罪惡家庭的幸存者標簽,她只是個想要重新開始的人。
而這正是這劇最狠的地方:它讓你看見惡,也讓你看見惡背后的人。
劇中一個重要議題是:“惡,從哪來?”
李曉明的殺人動機,一直沒有明確交代,有人說他有精神病,有人說他從小被忽視,也有人說他就是天生壞種。
可律師王赦不信,他堅持調查,只想找出惡的根源,哪怕只是為了防止下一個悲劇。
劇組也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但他們逼著觀眾去想: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近得多。”
還有媒體。
案件一發生,各大新聞臺一擁而上,曝光隱私、煽動情緒、挖兇手家屬的祖宗八代。
你會發現,他們不是為了真相,是為了收視率,是為了博點擊。
甚至連宋喬安自己,都曾在人母和新聞人之間動搖不已...
她想為兒子討公道,也想堅守職業底線,可當那兩個角色碰撞時,她也崩潰了。
還有網絡暴力。
網友們像抓到了出氣口,對著兇手家屬群嘲、辱罵,仿佛只要鍵盤一敲,“正義”就到位。
“殺人犯的家人也該死”“有其子必有其父母”這類話,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而李大芝這個角色,就是這波暴力下最直接的受害者。
她改名、躲藏、逃避,哪怕換了身份,也躲不過那張貼在背上的殺人犯親屬標簽。
她沒有殺人,卻比殺人犯更痛...
整部《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痛快,但處處都讓你心里一顫。
這大概就是該劇被稱為神劇的原因,它不灌雞湯,但句句扎進心里。
最后說一句,《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馬上就要上線,前導海報上一句話格外刺眼:
“Few are guilty, but all are responsible.”
有罪者寥寥,但人人有責。
當惡真的降臨,你我是否也會成為推波助瀾的一環?是否也會在不經意間,把別人推向深淵...
總之,這劇不只是讓我們看“別人如何惡”,而是想問:
我們自己,離那個惡,到底還有多遠...
「點擊卡片即可關注」
想看美劇的劇迷不要錯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