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在經歷印巴沖突后,巴鐵以6:0的大優勢獲勝,不僅挫敗了印度的“士氣”,更是成功為中國的殲-10C戰斗機打了一波“國際廣告”。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5月18日,俄羅斯《軍事觀察》網站主編、軍事專家羅曼·斯科莫羅霍夫發表長文《不要急著埋葬“陣風”戰斗機,它可以撕掉龍的翅膀》。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俄專家為何要替“陣風”發聲呢?
印巴沖突的“技術對比”
在這場沖突中,印度空軍損失了包括俄制蘇-30MKI和法制“陣風”在內的多架戰機,盡管巴基斯坦官方將戰果歸于殲-10C,但俄專家斯科莫羅霍夫卻強調,印度空軍的失利更多源于“人員問題”,而非裝備本身的缺陷。
他指出,印度接收“陣風”僅5年,飛行員訓練不足是致命短板,而巴基斯坦的勝利得益于“中械軍”體系下的電子戰與信息鏈協同。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沖突中成功使用俄印聯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打擊地面目標,斯科莫羅霍夫雖承認這一成果,卻避談其實際命中率,或許就是暗示俄方不愿自毀技術招牌。
盡管斯科莫羅霍夫全文未直接分析殲-10C,但根據技術參數顯示,兩者作為三代半戰機的代表,各有優劣。
例如殲-10C配備國產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多目標處理能力(跟蹤12個目標,打擊6個)均優于陣風的RBE-2-AA雷達(跟蹤8個目標)。
而且殲-10C采用類似F-22的“寶石柱”航電架構,系統集成度領先一代,而陣風的優勢在于經過實戰驗證的電子對抗能力,尤其在阿富汗、利比亞等地的復雜環境中積累了數據。
再加上殲-10C搭載的PL-15遠程空空導彈(射程超200公里)和PL-10格斗彈,被認為在射程與制導技術上壓制陣風的“流星”(射程約150公里)與“米卡”導彈。
不過,陣風憑借14個外掛點和9噸載彈量,在對地攻擊任務中展現更強適應性,可攜帶“斯卡普”巡航導彈等重型武器。
而且殲-10C憑借單發設計,最高速度達2.2馬赫,超音速性能優于陣風的1.8馬赫,但陣風雙發設計帶來更長的航程(最大3400公里)與更高的載油量,適合遠程奔襲。
實戰結果的“羅生門”
而且斯科莫羅霍夫的核心論點在于,陣風被擊落是“偶然事件”,不能否定其整體性能,他質疑PL-15導彈的命中率,稱若僅發射10枚便擊落目標,其效能堪稱“超級”,但若發射量達50枚以上,則需重新評估。
再加上陣風的實戰記錄確實為其加分,自2001年服役以來,它參與過阿富汗反恐、利比亞空襲等行動,并曾在美軍航母上起降演練。
而殲-10C雖經多次升級,尚未經歷高強度實戰檢驗,其隱身涂層和DSI進氣道等設計雖降低雷達反射,但實際效果仍待驗證。
尤其是斯科莫羅霍夫的文章被指存在明顯傾向性,例如,他將巴基斯坦戰果歸功于“梟龍”而非殲-10C,被質疑是迎合印度宣傳,弱化中國裝備的影響力,此外,他刻意回避俄制蘇-30MKI被擊落的事實,轉而要求對披露者進行“良心譴責”。
而且斯科莫羅霍夫強調陣風的“北約標準配置”和“優質電子設備”,但是卻未曾提及殲-10C的航電架構已應用殲-20的部分技術,要知道,后者在數據鏈整合與戰場感知能力上更貼近四代機水平。
要知道,陣風與殲-10C的較量,本質是兩種航空工業發展路徑的縮影,法國憑借“小而精”的多用途設計占據細分市場,中國則以“體系化創新”實現后發超越。
而且戰場中從來沒有“常勝將軍”,唯有不斷進化的技術、訓練與戰術,才能織就真正的“空中鐵翼”。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環球時報2025年05月16日關于殲-10C一戰成名,讓“陣風”買家犯起嘀咕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紅星新聞2025年05月08日關于法方確認印軍“陣風”戰機被擊落,制造商股價大跌!巴總理透露空戰細節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軍事觀察2025年05月18日關于“不要急于埋葬‘flurry’,它可以撕下‘龍’翅膀”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