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今年5月,印度空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巴基斯坦空軍在克什米爾空戰中擊落3架印度“陣風”戰斗機,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印度四代半戰機的局限性,也讓新德里不得不重新審視其空軍現代化戰略。與此同時,俄羅斯和美國正加緊向印度推銷各自的第五代隱身戰斗機——蘇-57和F-35。
俄羅斯《塔斯社》報道稱,2025年5月19日,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在馬來西亞蘭卡威國際海事與航空航天展覽會上高調展示蘇-57E戰斗機,并強調該機已具備實戰經驗。而早在2025年2月的印度班加羅爾航展上,俄羅斯就向印度提出“可在印度本土生產蘇-57”的誘人條件,甚至承諾利用現有的蘇-30MKI生產線加速投產。
然而,印度至今仍未正式回應這一提議,僅處于“已讀不回”狀態。 而另一邊,美國也在積極游說印度采購F-35,甚至暗示可能放寬出口限制。但印度是否會接受F-35?還是會選擇俄羅斯的蘇-57?抑或繼續押注國產AMCA(先進中型戰斗機)?這場五代機博弈的背后,是印度在美俄之間尋求戰略平衡的復雜考量。
俄羅斯對印度的軍售策略向來以“技術轉讓”為賣點。2025年2月,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向印度提出,可在印度本土生產蘇-57戰斗機,并承諾“完全轉讓技術”,以規避西方制裁對印度軍工供應鏈的影響。這一提議極具誘惑力,因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已具備蘇-30MKI的生產能力,俄方認為只需改造現有生產線即可快速投產蘇-57。
此外,俄羅斯還強調蘇-57的“實戰經驗”。盡管該機在俄烏沖突中的表現仍存爭議,但俄方宣稱其具備“超級巡航能力、先進航電和隱身性能”,并已獲得首個國外訂單(據傳為阿爾及利亞)。俄方甚至表示,如果印度決定采購,首批飛機可在“短時間內”交付。顯然,俄羅斯是希望盡快向印度交付戰機,從而吸引印度下定決心購買。
然而,印度對蘇-57的態度仍十分謹慎。2018年,印度曾因“技術轉讓不足、性能不達標”退出與俄羅斯合作的FGFA(基于蘇-57的印度版五代機)項目。如今,盡管俄方再次拋出橄欖枝,但印度軍方仍擔憂蘇-57的隱身性能(西方評估其RCS約為0.5㎡,遠高于F-35和殲-20)以及關鍵子系統(如發動機和雷達)的依賴問題。
與俄羅斯的“技術轉讓”策略不同,美國向印度推銷F-35時更強調“戰略合作”。2025年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美國愿意向印度提供F-35,并稱“沒有政治障礙”。然而,印度對F-35的顧慮頗多:
1. 美國可能附加條件:美國可能要求印度減少對俄制武器的依賴,甚至威脅制裁(如印度此前因購買S-400面臨CAATSA法案風險)。
2. 后勤整合難題:印度空軍目前以俄制戰機為主(如蘇-30MKI、米格-29),若引入F-35,將面臨復雜的后勤體系沖突。
3. 高昂成本:F-35的采購和維護費用遠超蘇-57,印度可能難以承受。
盡管如此,F-35的技術成熟度和北約體系兼容性仍使其成為印度的潛在選擇。若印度最終決定“向西看”,F-35或將成為其五代機首選。
印度在五代機選擇上陷入兩難:
首先,國產AMCA項目進展緩慢:印度自研的“先進中型戰斗機”(AMCA)預計2036年才能量產,遠水難解近渴。
其次,“陣風”神話破滅:2025年5月,3架“陣風”被巴基斯坦擊落,暴露了四代機對抗五代機的致命短板。
最后,美俄博弈的夾縫:印度既不想過度依賴俄羅斯,又擔心美國的技術和捆綁。
在此背景下,蘇-57可能成為印度的“過渡選擇”——既能快速填補戰力空缺,又能維持與俄傳統關系。但若印度追求長期技術自主,可能仍會堅持AMCA計劃,并謹慎評估F-35的可行性。
那么,印度的五代機之路何去何從?
目前來看,印度更可能采取“雙軌策略”:從短期內來看,小批量采購蘇-57,利用俄方技術轉讓提升本土軍工能力。從長期來看,繼續推進AMCA項目,同時觀望F-35的條件是否松動。
無論選擇哪條路,印度的決定都將深刻影響南亞乃至全球的戰略平衡。而美俄的軍售博弈,也將在印度這塊“軍火試驗場”上繼續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