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8點46分,在杭州智力運動學校,9歲就榮升6段的圍棋天才少年朱宏鑫,由于輸棋后遭到父親的當眾毆打,最終跳樓輕生。
朱宏鑫是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對一般人來說,六年級前升到5段,就已經是圍棋牛娃了。9歲獲得業余6段,雖然不是絕無僅有,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只有數十人,可以說他是全國最年輕的業余6段手之一。
2023年,朱宏鑫7歲時,就以九戰全勝的成績獲得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幼兒組冠軍,并成為福建省圍棋協會年齡最小的選手,并且破格以幼齡提前入讀相當于中學的杭州智力運動中等專業學校。
正因為他的優秀,這起悲劇更加令人扼腕嘆息。
朱宏鑫越是接近成功,他的父親對他的期待就更大。期待越大,并沒有帶來更多的溫暖關愛,而是拳打腳踢。
根據知情人吐露,這父親打孩子已經到了不分時間跟場合。
在比賽場就直接抽孩子耳光,清脆的聲音驚呆裁判員。
還有家長看到,他在賽場外當著所有人,一腳踢在孩子身上,以致孩子很長時間爬不起來。
棍棒底下不會出百依百順的孝子,只會誕生對人生絕望的孩子。
在朱某鑫父親身上這種觀念被極度放大。他將自己對成功的追求、虛榮心的滿足等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視作 “行走的獎杯”。
朱某鑫父親的社交平臺上,全是朱某鑫比賽、獲獎的照片。
可在這些照片里,朱某鑫總是面色沉重,身上甚至還帶著大大小小的傷痕。而朱某鑫父親對孩子卻從來沒有滿意過。
早在2019年時其父親的記錄里,曾寫著這樣一句話,“以后要是不乖,我就揍你”。
那個時候朱某鑫才是個二三歲的孩子而已。
一些父母在物質匱乏期形成了創傷記憶,只能通過"雞娃"行為實現代償性滿足。
換句話說,他們自己往往不成功,但是會逼迫孩子取得他們想要的成功。
特別是我們東方文化中的"恩債倫理",使父母天然獲得對子女人生的處置權。父母往往存在"我是為你好"的道德綁架心理,將暴力合理化為一種"愛的代價",把對孩子的期待和打罵視為理所當然。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我們恐怕不能指責是孩子太脆弱。他們的童年被病態的競爭填滿,被父母的逼迫異化,沒有朋友、沒有玩耍、沒有笑臉,沒有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哪里還會有正常的人格?
所以對于朱宏鑫來說,自殺不是逃避,而是解脫。這樣的人生,只有痛苦,沒有意義。
當前社會的功利化傾向非常嚴重,過于看重成績、榮譽和物質成就。在這種氛圍下,家長容易變得極度焦慮,從而將功利性的目標強加給孩子,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這不是朱宏鑫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系統化的悲劇。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戴著眼鏡、眼神木然,他們熟知的是知識,而不是人生的溫度。
對于他們來說,“童年”是不存在的。他們過早地以未成熟的身體和心智進入了成年化的游戲規則。你越是優秀,越需要直面更加激烈的競爭,去爭取那些實際上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榮譽。
就算朱宏鑫這次沒有自殺,而是繼續長大,在成年后也不會是一個健全的人。
這是社會的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