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不在于粉碎舊有神話或樹立新的權威,而在于重建人與知識的良性關系。」
考研培訓賽道上,誕生了劉曉艷、周思成、張雪峰等擁有百萬甚至千萬粉絲的明星教師。
這些自帶流量的明星教師,用各具特色的教學標簽,在競爭激烈的培訓賽道上圈粉無數。
但最近,一場圍繞考研英語教學能力的自證風波,演變成了一場備受爭議的鬧劇。被網友稱為“英一事變”。
(網友總結的“英一事件”經過@考研電氣小H)
“全國最高分89分”的神話,被揭穿實際只考71分后宣布退出考研圈;評價“難,是因為沒有好好聽話”后,卻以“未答題無成績”為借口始終拒絕公開真實分數。
一眾名師在社交媒體和直播間公開互懟,互撕學歷造假、蹭熱度、買水軍……經過精心打造出的名師人設接連崩塌。
在流量經濟和商業價值下,教育圈變為名利場,考研名師的“神化”之路已逐漸偏離教育本質。
市場將三尺講臺上的教育者包裝成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偶像,金句、表情包、外號成為營銷素材,名師逐漸成為被消費的符號。
(上課截圖被制作成各種表情包的劉曉艷)
當教育風格淪為流量變現的工具,當商業價值成為衡量教育者的標準,師生關系也隨之變質。
流量名師不專注于傳道授業解惑,而變為情緒渲染的表演者;學生在無意識中被完美人設吸引,注意力逐漸偏離知識本身。
“造神”背后的商業目的,加劇了整個考研生態的功利化傾向。當教育變為成績比拼和流量博弈,隨之而來的信任坍塌,折射的不僅是市場對嚴肅社會議題的解構,還有社會對教育價值的集體焦慮。
造神:從塑造魅力到流量博弈
小時候,我們會因為“喜歡一名老師而愛上一門學科”,不可否認老師的人格魅力的確會為教學加分。
早期,一些教師以幽默風趣或真誠直率出圈,收獲了許多學生的喜愛。但后來,一些培訓機構嗅到了這一商機,把老師的性格特點當噱頭開始過度營銷,以抽象為幽默、用毒舌作耿直,把教學內容變成造梗素材。
原本寓教于樂的親切教學方式,漸漸變成了博眼球的教育娛樂化表演。在包裝和追捧下,網紅名師的職業追求發生了微妙轉變。
他們既要維持穩固人設以符合市場期待,又要在激烈的同行競爭中脫穎而出,重心漸漸從教書育人轉向迎合市場,采用各種方式急于展現實力與優勢。
(周思成用雅思成績證明英語實力)
但有些自證主要是為了在流量市場的博弈中獲得勝利,與教學能力的提升并無關聯,從傳授知識的講臺走向自我展示的舞臺。
同時,流量下名師的定義也發生了改變。從以學生成長衡量教學實力,變為用粉絲數量、網絡排名、曝光度等等流量指標彰顯個人魅力。
而這些名師之所以能持續占據大眾視野,核心在于精準拿捏了考生的心理痛點。在學歷貶值、就業艱難的現實壓力下,“學而優則仕”幾乎成了年輕人的默認人生賽道。
從考研沖刺高分,到錄取后卷績點,從學歷學位到榮譽獎項,在每一次競爭中通過成功確定自我價值,從而在認知當中的正確道路上走得更遠。
(小紅書上各種“英語速成”的筆記分享)
社交媒體上充斥的“10天速成雅思6.5-8”“北京英一90分學姐經驗貼”等經驗貼,看似是學習干貨,實則是在逆襲神話和提分捷徑中傳遞深層焦慮。
考研名師同樣深諳此道,他們用勵志故事構建“寒門逆襲”的單一成功路徑,雖然給考生帶去了精神慰藉,但也在無形中強化了“不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的心理壓力。
在高壓備考環境下,考生迫切需要情感安慰與精神引領,而“名師光環”恰好填補了這種心理缺失。
久而久之,學生對網紅名師的追捧逐漸演變成類似粉絲文化的現象,將名師視為決定分數高低、甚至是人生成敗的精神領袖。
不可否認,盡管偏離了純粹的目的,名師們依舊在持續輸出教授知識。所以這也不僅是教育初心的遺忘。還有在利益之下,人心欲望的滋生和膨脹。
祛魅:信任崩塌后的主體覺醒
在考研的激烈競爭中,考生對確定性的強烈渴求,催生出了考研名師的造神運動。而在一切都會被無限放大的信息時代,精心打造的“神像”注定難以長久佇立。
如同本雅明筆下的“靈光”消逝,當技術進步讓一切真相觸手可及,權威的神圣性在祛魅中瓦解,盲目崇拜轉向理性審視。
(網友對于流量名師的看法評論)
曾經,老師是知識傳播的核心樞紐,幾乎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如今,小紅書滿屏上岸經驗貼、抖音3分鐘凝練一個復雜知識點、B站大學、網盤轉載分享……在豐富的信息環境下,老師的權威感和神秘感光環漸漸褪色。
盡管如此,在考研這個關乎人生方向的重要轉折點上,許多學生依然會將名師視為人生導師和精神支柱,全身心地信任和追隨。而“名師”違背職業道德行為的塌房,瞬間對學生的信任體系造成巨大沖擊。
當一個個完美光環破滅,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連鎖反應——學生對過往盛行的苦難敘事、優績主義的抵觸,對各種光環都保持警惕,甚至下意識對一切質疑。
(“英一事件”的最終受影響者是考生)
他們發現“名師”或“秘籍”不能實現人生圓滿,“保分”和“必過”的承諾也不能導向成功人生。當從被刻意制造、反復利用的焦慮套路中清醒過來,曾經深信不疑的虛無理想主義泡沫,在理性的光芒下逐漸消散。
學生不再渴望尋找確定性的精神支柱,不只是擺脫了對名校和學歷的盲目崇拜,更是實現了主體意識的覺醒和自我價值的確立。
如今,打動我們的不再是華麗的成功學敘事,而是真實的知識,以及真誠的教學。
(網友講述學生時代老師對自己影響深遠的老師)
重塑:生命間的真誠對話
劉曉艷以“接地氣”的語法教學吸引基礎薄弱的學生,周思成十天連考4場雅思“精英式”地高調自證頂尖能力。各有千秋的兩位老師,以迥異的教學賽道吸引著不同的學生群體。
網絡上不同的評價,表面是教學能力的對比,深層折射出教育理念的分歧:教育應該培養頂尖學生,還是助力普通學生逆襲?
但事實上,這兩種理念本就不沖突,教育是多元包容的。不同的教學方法適用于不同基礎和特質的學生群體,否定與自己不同的教學方式,某種程度上是在剝奪其他學生獲取合適教育資源的權利。
(網友對于考研名師互撕的評價)
誠然,教師間存在生源競爭的現實壓力,但教育的核心與初心理應殊途同歸。教育者間的良性對比,應是共同從教育本位出發的美美與共,而非出于彰顯自身優越感的獨美表演。
數字化教育時代,早已不是“名師壟斷”的局面,風格各異的教育者紛紛入場,越來越多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涌現。這種轉變,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傳統教育智慧,也賦予了學生擇善而從的主動權。學生們不再把希望寄托于某一位名師,而開始從自身實際需求出發,去挑選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
或許,根本不存在“好”學生或“壞”學生,單一的分數標尺無法定義一個完整的人,就像教育的理念是“教書育人”,而非教書育“分”。
(評論區展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同時,也不能 單憑分數 評判教師的優劣,正如韓愈所說 “師不必賢于弟子”,會學習的人不一定擅長教學。 但無論 “賢于弟子”與否,首先應該“為人師表”, 成為道德與知識層面的雙重楷模。
于授業者而言,不應只完成解惑,更要傳道;對求知者來講,不應只有對成績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對真理的探求。
改變不在于粉碎舊有神話或樹立新的權威,而在于重建人與知識的良性關系。當教育掙脫功利主義的桎梏,回歸溫暖堅定的本質,知識的求索便不再只是一場追逐分數和夢校的競賽。
(陶行知《創造宣言》)
我們有權利選擇是否參與這場相對來說最公平的競爭。但如果只能走在軌道,也要清醒且自由。智慧地“應試”,理智地“成功”,并有勇氣選擇隨時奔向曠野。
卡爾·雅斯貝爾斯筆下“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浪漫隱喻恰似教育本該有的模樣——不是制造焦慮的商業游戲,也非精心包裝的流量劇本,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真誠對話。
(圖片素材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