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學歷史但從不執于歷史的花鹿不花。
本來今天不打算寫了,畢業的壓力這么大,真想找時間好好休息一下。
我喜歡的休息方法就是去爬山。但最近不是風太大就是天太熱,再或者就是沒有時間。
唉,想爬個山也挺難的。
而說到山,我就想起了申公豹的一句話:
“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動。”
這句話曾經讓我很是感動,但后來覺得這句話還可以補充一下——有很多事兒都想大山,任你幾個人的努力也很難改變。
比如,前段時間鬧得轟轟烈烈的董小姐。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件事兒的熱度似乎已經不再了。
我仔細去搜索了一下,關于董小姐的信息也大都停留在一周前了。
難道,董小姐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華麗麗地“跑了”?
今年4月初,一封妻子實名舉報丈夫的信件點燃了這個超級炸藥包的導火索。
很快,一個“醫學天才”董小姐被炸出水面。她很多匪夷所思的過往令人咋舌,也令人震驚。
旋即,圍繞董小姐展開了升騰起了一場巨大的輿論風波。
風波之中,人們呼吁公平,吁請真相。
但至今已有一個多月了,最高醫政調查組也已經介入21天了,但董小姐和她的家人們一次也沒有出面解釋或者澄清過什么。
是不屑,還是不敢?
當然,查找真相有時候就像釣魚一樣,任何時候它們都不會主動浮出水面。
需要人們耐心等待。
有時候一等就要等個一二百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晚清四大奇案之“刺馬案”。
公元1870年8月22日,大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馬新貽走在回家的路上。
群中突然跳出一個人攔住他去路,跪在地上高舉狀紙要喊冤!
于是,馬新貽叫停了隊伍并走下轎子接過狀紙。
誰知他正要細看,跪在地上的這人突然從懷中抽出一把尖刀,對準馬新貽的肋間便刺。
只一擊,便鮮血飛濺,直接就把馬新貽給捅翻在地。
人群忽然都驚慌失措起來,但奇怪的是那行刺者不但沒有趁機逃跑,還毫不畏懼地朗聲大笑,口中更是高喊;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刺馬者!
張汶祥也!
而被重傷的馬新貽痛苦掙扎了一晚,最后留下“耿耿此心,死不瞑目”八個字便含恨而去。
這便是震驚朝野的“刺馬案”。
堂堂二品大員兩江總督被刺死街頭,這很快就引發了輿論關注和清廷震怒。
于是,朝廷連發幾十道上諭,先后派遣四位重量級高官,總計五十名官員參與審訊。
然而,經過長達八個月的調查,官方給出的結論卻令人難以置信:
張汶詳因個人恩怨刺殺馬新貽,動機是“挾私報復”。
因為這一說法漏洞百出,很難服人。
首先,張汶詳的行刺手法過于專業,不像是普通百姓所為;其次,馬新貽作為兩江總督,安保嚴密,如果沒有系統安排和準確的信息提供,一個普通百姓如何能輕易近身并成功行刺?最后,張汶詳被捕時高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顯然說明背后還有更大的陰謀。
如果就這樣匆匆結案,那就是對輿論的侮辱。
所以,朝廷又派兩個級別更高的官員去審理此案——大名鼎鼎的 曾國藩和刑部主事鄭敦謹。
但這次審訊氣氛很微妙。
犯人張汶祥除了像背誦臺詞一樣提供了供詞之外,不再說話,也不再回答;
而與之同審的曾國藩也是一言不發,從頭到尾都沒有問過一句話。
最玄妙的是最后這個二品大員被殺的案件居然無法結案——當時協同辦理的兩個要員(孫衣言、袁保慶)因為不認同案犯供詞而拒絕在審結意見書上簽字,而主審曾國藩最終也不對案件給出意見。
唯一深入調查問案的鄭敦謹,也在回京述職的路上打報告“稱病歸隱”了。
慈溪后來問曾國藩:“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
曾國藩回答:“這事很奇!”
那為什么不繼續查下去?
原因或許有很多,可能是事情太過復雜,也可能是牽扯面兒太廣了。
據說有辦理此案的官員說,這事兒不是不能查,而是要再查下去,大清國恐怕也就要完了。
所以,品出了其中滋味兒的慈禧也改變了一開始要嚴查深挖的態度,變得對此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日子畢竟還是要過的,何必自己要跟自己較勁兒呢?
所以,255年過去了,“刺馬案”到現在也還是沒有令人信服的最終答案。
這事兒也就變成了一個歷史的遺憾。
跟“刺馬案”相比,董小姐的事兒應該沒有這么復雜,也不應成為什么遺憾。
我始終相信最高醫政調查組知道大家關心什么,想要什么。
也相信他們會就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給出更為詳盡且令人信服的答案。
也許幾天,也許幾個月,也許要更長一點……
但無論如何,都別讓董小姐跑了!
跑了,就會又多一個遺憾。
大家晚安~~~
小店不留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