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近日發文,標題沖擊力十足:一個屬于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這話從美媒嘴里說出,可不是在夸中國,而是帶著濃濃的焦慮,想拿中國嚇唬特朗普,提醒他 “中國威脅” 近在眼前,指責特朗普沉迷關稅,渾然不覺危機。這篇文章,倒是讓我們看到西方主流媒體眼中的中國,很有一番 “別樣風景”。
一直以來,不少理論家暢想過 “中國世紀”。在他們的設想里,中國會憑借龐大經濟與技術潛力超越美國,改寫全球格局,讓世界圍著北京轉。如今,《紐約時報》認為,這個世紀或許真的來了,甚至斷言,特朗普第二任期開頭幾個月,會成為中國彎道超車、把美國甩在身后的關鍵節點。
文章提到,特朗普發起貿易戰,美中達成的不過是沒實質成果的臨時停戰。可特朗普還當這是勝利,恰恰暴露了美國政府的短視。在和中國這場決定未來的較量中,美國正走向失敗,卻還盯著無關緊要的小沖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特朗普的政策,正一點點破壞美國的根基。關稅讓美國企業難以進入全球市場,融入供應鏈;削減公共研究經費,讓大學發展受阻,逼得科研人才想離開美國另謀出路;還打算縮減清潔能源、半導體制造等關鍵技術項目,美國在全球的軟實力也被削弱。
反觀中國,發展態勢完全不同。在鋼鐵、鋁業、造船、電池、太陽能、電動汽車、風力發電、無人機、5G 設備、消費電子、醫藥原料、高鐵等眾多行業,中國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預計到 2030 年,全球制造業近一半份額將歸中國。而且,中國早早布局未來,成立了上萬億元的國家風險投資基金,專門投資量子計算、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公共研發預算也不斷增加。
中國的努力,成果顯著。今年 1 月,中國初創公司深度求索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讓不少美國人驚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能和美國一較高下。曾經被馬斯克嘲笑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去年全球銷量超過特斯拉,還在世界各地建工廠,市值超過福特、通用和大眾總和。在藥物研發,尤其是癌癥治療方面,中國走在前列;2023 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比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還多。半導體曾是中國短板,如今在華為等企業帶動下,正打造自給自足的供應鏈。各個領域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可特朗普呢,還一門心思撲在關稅上,壓根沒意識到中國帶來的巨大挑戰。在宣布削減貿易關稅前,他還不當回事,說美國人少給孩子買幾個娃娃就行,全然沒意識到,把中國只當成生產玩具和廉價商品的地方,早就過時了。
美國該清醒了,不管是關稅,還是其他貿易手段,都不可能讓中國放棄行之有效的國家主導型經濟政策,轉而采用美國認可的模式。中國正加大力度,以 “曼哈頓計劃” 的決心,在高科技產業上發力,力求主導地位。
如果兩國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未來高端制造業,從汽車、芯片到核磁共振成像儀、商用飛機,可能全被中國主導;人工智能領域,競爭也將在中國的深圳、杭州等高科技城市間展開。中國會成為世界頂尖的技術和經濟大國,工廠遍布全球,供應鏈以中國為中心重新構建。而美國呢,在關稅保護下,企業只能面向國內消費者,失去國際市場,收益減少,無力投資;消費者只能買到價格貴、質量一般的美國貨,工薪家庭要面對通脹和收入停滯。汽車、制藥等傳統高價值產業已流向中國,未來重要行業也會跟著流失,全國可能陷入底特律、克利夫蘭那樣的困境。
要避免這種糟糕局面,美國就得做出正確政策選擇,現在就行動起來: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學術、科技和企業創新,和世界各國建立緊密經濟聯系,吸引國際人才和資本。可特朗普政府現在的做法,卻完全相反。
說到底,這個世紀屬于中國還是美國,決定權在美國自己手里。但時間緊迫,留給美國改變方向的時間不多了。《紐約時報》這篇文章,字里行間都是零和思維,在這些美國精英眼里,中美競爭非輸即贏,根本沒有雙贏的可能。這種陳舊觀念,正是世界緊張動蕩的源頭。中美兩國,本可在合作中共同發展,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何必陷入這種非此即彼的 “死胡同” 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