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達成關稅協議后,美國對華小動作頻現,其盟友是否會為配合美國而對中國施加經濟壓力引發關注。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援引媒體報道指出,有消息稱英國為與美國達成協議,竟考慮將中資項目審批權讓渡給美國——盡管該說法尚未獲英國官方證實,但此類“拉幫結伙”的傾向已暴露無遺。
事實上,美國盟友在中美間的“兩難選擇”背后,是各自國家利益的精密計算。一邊是得罪霸權主導者的風險,另一邊是惹怒最大貿易伙伴的代價,如何平衡成為考驗其外交智慧的難題。對此,中國的應對之道在于進一步擴大開放,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打造全球貿易“穩定器”,讓各國在合作中切實感受到與中國深化經貿關系的現實紅利,而非被迫選邊站隊。
這場大國博弈的背后,既是規則之爭,更是發展機遇的爭奪。中國持續釋放的開放信號,不僅為自身贏得戰略主動,也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更多穩定性與正能量。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