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重拳出擊!衛健委明確“10條紅線”,醫護人員如何避免踩雷?
近日,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共四川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制訂《四川省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以下簡稱《清單》),《清單》涵蓋內容合規、知識產權、倫理道德、賬號管理等多維度,為從業者提供清晰指引,也回應公眾對權威健康知識的迫切需求。
據悉,適用對象為四川省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
《清單》特別強調職務行為與個人行為的切割,第8條明確:禁止個人在未向所在單位申報并獲得批準的情況下,擅自利用職務身份開設用于發布健康科普內容的個人自媒體賬號。
多地發文,規范醫生科普行為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個對醫生科普的規范清單了。
3月20日,上海市發布了首個《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作為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情形匯總,文件從法律法規、虛假宣傳、個人賬號開設和退休人員權限等 9 個方面,對醫生科普做出了規范。
圖源:上海市衛健委
在上海的規定出臺之前,醫生科普可謂是亂象頻出。
例如,部分醫生賬號雖然通過了醫院認證,但實際運營者并非醫生本人,甚至醫院方面“查無此人”;一些醫療博主熱衷于“全能科普”,跨學科“擦邊”,討論社會熱點、心理雞湯,甚至國際局勢,與醫學科普的初衷相去甚遠。
此外,更為嚴重的是部分醫生賬號利用自身影響力違規變現。例如,某些科普賬號通過軟性推廣或隱晦植入廣告,以“暗廣”形式推銷藥品、保健品,甚至與商業機構合作開展帶貨直播,極大地損害了醫療行業的公信力。這不僅會誤導公眾,還可能影響患者的就醫決策,導致錯誤的健康認知,甚至帶來現實中的醫療風險。
某百萬網紅通過編造一位病人與朋友喝酒、唱歌、泡澡后突發腦血管爆裂,經搶救仍未脫離危險的虛假案例,收獲了大量關注度,最終賬號被官方永久封禁。
還有不少醫生完全依賴 MCN 機構給出的故事模版,重復拍攝同一個夸張的醫療劇本,除了吸引流量,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科普意義。
上海發布的清單中明確禁止了綁定不良記錄 MCN 機構運營賬號,也明確禁止了醫療、藥品等廣告和醫生直播帶貨行為。
上海市衛健委表示,未來,上海市將指導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完善健康科普賬號申報制度、內容審核制度、違規信息監測與處置機制,不斷加強互聯網健康科普的規范管理。同時,政府將持續推動優質健康科普內容供給,提升市民的健康獲得感,為公眾提供更加科學、權威的健康知識。
4 月 22 日,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與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近日聯合制定并發布了《健康科普知識發布與傳播“十不許”(試行)》,其中明確禁止與不良營銷團隊合作、利用醫療委員會職務“擦邊”博流量。
而本次四川發布的內容當中,則首次對 AI 生成內容做出了限制,清單第六條規定,禁止發布未添加顯式標識的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健康科普內容。
10類禁止行為,規范互聯網健康科普
一、禁止發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相違背,不利于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和健康四川建設的信息。
二、禁止發布未準確標注信息來源的涉及國內外時事、公共政策、社會事件等相關信息。
三、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變相發布商品或服務廣告信息,或進行直播帶貨等不當牟利行為。
四、禁止發布虛假錯誤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療效果。
五、禁止發布違背倫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個人隱私的內容,以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的相關內容。
六、禁止發布未添加顯式標識的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健康科普內容。
七、禁止剽竊、抄襲、盜用他人作品或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八、禁止個人在未向所在單位申報并獲得批準的情況下,擅自利用職務身份開設用于發布健康科普內容的個人自媒體賬號。
九、禁止將單位、個人自媒體賬號委托、外包、轉包無資質的企業或個人負責內容運營。十、禁止已退休、已離職工作人員未經原單位同意沿用原單位職務信息開展健康科普傳播。
科普熱背后
管理難題不容忽視
近年來,在國家“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推動下,醫學科普的價值被前所未有地重視,并逐步納入醫生的職業發展體系。
2021年6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印發《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科普作品可以作為職稱晉升的業績成果參加評審。
2023年新修訂的科普法中也明確指出“國家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鼓勵相關單位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評價制度,為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
隨著各地明確將健康科普工作納入醫務人員日常業務考核、評先評優、職稱晉升的考核內容,醫務人員的科普創作熱情被極大激發。
但不可避免的,大量僅以評職稱為目的、功利性極強的低質科普內容也大量涌現,泥沙俱下,不僅數量極大難以甄別,而且對優質內容的涌現也極為不利。畢竟客觀、科學、理性的科普內容,在傳播規律上天然存在劣勢。在當下“流量為王”的環境下自由生長,大概率難以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同時,人工智能與網絡化科普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困境。
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科普內容的生產變得非常容易,短時間內就能生成大量的科普文章、圖片和視頻,但這些內容質量往往參差不齊,存在同質化、快餐化的問題,可以稱為被AI污染過的文本,缺乏深度和溫度,難以與人類作家精心創作的高質量文本相媲美。
即便有一些科普名家名作或者高質量的科普作品,也很難在網絡化科普的海量內容中脫穎而出,難以獲得與其質量相匹配的關注和回報,這對科普創作的積極性和科普作品的質量提升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面對禁止清單和科室的科普要求,
醫生該怎么做?
短短幾年間,互聯網健康科普經歷了從萌芽、爆發到逐步規范的階段。其核心目標從來都不應是追求流量,而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上海、四川、黑龍江出臺的《負面行為清單》劃定了紅線,為健康科普的質量兜底,防止虛假、違規信息的傳播。在面對禁止清單和科室科普要求的雙重壓力下,臨床醫生究竟該如何做好科普工作呢?以下這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臨床科學性:所有科普內容都應遵循循證醫學依據,確保知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堅決避免使用尚未在國內獲批的臨床研究數據,嚴禁夸大療效、過度承諾等說法。
賬號管理:若計劃開設用于發布健康科普內容的個人自媒體賬號,務必提前向所在單位申報并獲得同意。如有需要,還應與宣傳科、醫務處等相關部門備案,遵循單位的相關管理規定。
AI與倫理隱私: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時,需添加顯式標識,明確告知受眾。若涉及患者病例、疾病素材等,必須事先征得患者及家屬的書面同意,并對患者信息進行嚴格脫敏處理,保護患者隱私。
退休或者離職管理:退休或者離職人員若要延用原單位職務信息開展健康科普,必須獲得原單位的書面同意。同時,應注意避免因身份誤導而給原單位帶來不良影響。
當制度設計既能守住專業底線,又為創新留出呼吸空間時,醫務人員的科普熱情才能真正轉化為可持續的社會效益。未來的健康科普,不僅需要醫生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平臺、監管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讓醫學科普走得更遠、更穩。
來 源 / 華醫網綜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