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穩定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心情好了,做事才有興致,才有效率。
不然強撐著做事,做不好也不會開心。
同理父母的情緒穩定,對孩子也相當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方式,決定了孩子反饋的方式。
之前,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一言堂,只要我認為對,他就必須要聽我的。
即便當時不肯聽我的,我也會想方設法來讓他聽我的,說好聽是為孩子好,其實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與不安全感。
生怕孩子不聽自己的,就會走上彎路。
但父母可以捫心自問下自己:
你認為對的,真的是對孩子有幫助嗎?適合孩子嗎?成年與孩子是否同質?
即便父母是對的,講的道理都是人生經驗之精華,但孩子就是聽不進去,難道要給孩子換個腦子,強行植入嗎?
講了孩子不聽,父母還生氣,罵孩子是個白眼狼,沒良心,這不是幫孩子,只是發泄自我的憤怒。
對于情感儲蓄來說,不僅沒存入感情值,反而減少了感情值。
這對于父母來說是好心辦壞事,出力不討好。
父母氣得夠嗆,覺得這個孩子死活都不開竅,但孩子內心也委屈,父母一點都不理解自己。
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父母不懂孩子的傷悲。
我也是一個媽媽,也曾經努力用120分的愛去愛孩子,到最后遍體鱗傷,孩子跟我對抗,我崩潰到活不下去。
當時,我只認為這全是孩子的錯,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什么錯。
如果說錯,那就是我太愛他,對他太好,做得太多!
現在看來當年的自己好固執,明明孩子油米不進,說了不聽,勸了不聽,嘮叨沒用,吵了還干架,但還是一意孤行。
既傷害了與孩子的親子關系,也滋長了孩子的叛逆之心。
直到我讀懂情緒儲蓄理論,我一改之前的120分媽媽,不再拼了命為孩子好,也不再替孩子做所有的事。
而是該吃吃,該喝喝,說了不聽咱就不說了唄,嘮叨孩子煩,那就閉嘴唄。
將重要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既然管孩子讓我不舒服和痛苦,那就不管了。
轉回頭來呵護自己的身體,照顧自己的情緒,讀書學習,來增長見識,陶冶情操。
既然120分的媽媽被孩子嫌棄,那就只做一個60分的媽媽好了,只管對孩子好,但又不對孩子過度好。
只管照顧孩子,但又不把孩子照顧太好。
看到孩子吐槽時,也不急于糾正他,大不了閉嘴不評判,不認同。
孩子說自己的,我只是聽聽不吭氣,不再爭吵,不再糾正,也不再氣急敗壞。
主打一個,孩子說什么,我都不生氣,孩子說什么,我都不著急。
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小事,就當看不見,原則性的問題守住底線,無論孩子怎么發飆,怎么據理力爭,我都不認同,不反駁,也不同意。
這樣做之后,發現孩子在我面前發飆的次數越來越少,不講道理的頻率越來越低。
過了一段,發現孩子對我態度緩和了很多,開始主動跟我聊一些話題,而之前他氣急敗壞的那些要求,也漸漸不提了。
就像打游擊戰一樣處親子關系:
孩子發火,我冷靜不多說,只聽少插話;
孩子不講理,我不反駁,但也不認同;
孩子吐槽,我只聽不解釋,也不糾正;
孩子各種磨,我溫和堅定,該不同意就是不同意。
幾個回合下來,我發現孩子沒那么刺毛了,跟我關系親密了,對我說話也客氣了。
可能之前是嘴硬心軟,被孩子死死拿捏,而現在我做到了嘴軟心硬。
我也沒發脾氣,也沒發飆,也沒有不講理,更沒有嘮叨,孩子就甩不了鍋,反而會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
這時他會發現之前暴躁的媽媽,總是指責他的媽媽,似乎對他很寬容,也不吵他了,即便他犯錯也沒發脾氣。
于是,親子關系的情感就正向流動起來。
當親子關系好了之后,當情感儲蓄值足夠多時,我吵一次孩子,罵一次孩子,他不僅不生氣,還會主動來找我道歉,請我原諒他態度不好。
罵一通,吵一頓,甚至打一頓孩子,都沒跟我翻臉,這真是長期做情感儲蓄的結果。
越堅持儲存情感,孩子越上進和理解包容父母,畢竟愛是相互循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