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黃??超
聶可涵(左)和爺爺奶奶在家吃飯。 劉存文攝(人民視覺)
在不少農村家庭,獎狀是重要的“家裝”。一面面獎狀墻,記錄孩子的成長,裝點家庭的夢想,也描摹出鄉村教育的發展。
“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江西省萬年縣村里人家的墻上,又添了幾張新獎狀,每張都是一個成長的故事。
在獎狀墻上,看到家庭的底氣——
垱下新屋村,“獎狀搬新家咯!”12歲的柴俊皓踮起腳,把一張張獎狀貼上墻。水泥墻上膠帶粘不牢,容易卷邊,柴俊皓用手反復按壓,想貼得更牢些。
柴俊皓一家搬入新家。家里最亮眼的“裝修”,就是姐弟三人在學校獲得的80多張獎狀。
小學六年級的柴俊皓,特別鐘愛墻上那些數學獎狀。每天寫完作業,柴俊皓就會坐在家里的舊課桌前,鉆研比較難的數學題。桌上堆滿了解題的草稿紙,鉛筆頭磨得只剩3厘米。
前不久,柴俊皓新獲得了一張“進步之星”獎狀,他貼在姐姐的英語試卷、弟弟的美術比賽證書旁,迫不及待地想讓父母看看。
柴俊皓家是監測戶,孩子們的努力和進步是一家人的希望。“娃娃努力,也是為我們增底氣。”柴俊皓的爸爸看在眼里。
在獎狀墻上,看到鄉村教育的更多可能——
在塘邊麻雀塢村聶可涵家里,獎狀墻上充滿藝術氣息。
每到假期,在縣里讀初二的聶可涵就回到奶奶陶金花的家,去彈一彈“留守”的鋼琴,看一看充滿回憶的獎狀墻。從餐廳到客廳,半屋子的墻面被獎狀貼滿了。“看著這些獎狀,吃飯都要香一點。”祖孫倆說笑。
一張學校文藝匯演優秀獎的獎狀,背后傾注了奶奶的心血。
小學三年級時,聶可涵喜歡上了鋼琴。“奶奶,我想學。”看著孫女渴望的眼神,陶金花咬咬牙,拿出積蓄買了鋼琴。
如今,一些留守老人的觀念也在更新。“不能只看學習成績。”陶金花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趁著小學學業壓力不大,孩子想學,有能力就一定要供她。”
往后幾年,不論刮風下雨、周末假期,陶金花都騎車50分鐘,帶著孫女到縣城練琴,給她陪伴和支持。
“我當教師快40年,感覺現在的老人們看得更長遠了。”聶可涵的小學班主任張德財說,聶可涵不僅成績優異,藝術方面也“很有出息”。
在獎狀墻上,看到孩子們的奮發向上——
射林村的張絲甜從小喜愛運動,她家的墻上,體育獎狀貼得高高的。有一張學校運動會的獎狀,雖然只是第六名,但她尤為看重。
那是張絲甜第一次報名女子1500米跑。前兩圈,她還能保持節奏,第三圈時就像腿灌了鉛的稻草人,連加油聲聽起來都化作了尖銳的耳鳴。
“甜甜,看這里!”突然,場邊出現一個熟悉身影——姐姐在跑道內場陪跑起來。最后,姐妹倆踩著相同的節奏沖向終點。一個人的獎狀,浸著兩個人的汗水。張絲甜說:“跑道會記得,有個榜樣跟我一起追過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2日 0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