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宋刻花玻璃瓶。
東漢掐絲鑲嵌金辟邪。
本文圖片來源:定州博物館
東漢龍螭銜環乳釘紋青玉璧。
東漢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北宋定窯白釉刻花龍首凈瓶。
河北定州,自古即是北方重鎮,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和2000多年建城史。戰國和兩漢時期,定州是中山國都城。北魏初期,在此設安州,后改名定州。定州白石造像、定窯白瓷、定州塔(開元寺塔)聞名于世,蘇東坡在此寫下的《中山松醪賦》亦令后人神往。
定州博物館始建于1959年,原址在定州文廟院內,2018年遷入新館。新館為仿漢代高臺式建筑,外觀莊重大氣、高華典雅,與鄰近的開元寺塔、定州貢院等古建筑相得益彰。館內設有“漢家陵闕”“北朝佛陀”“塵外千年”“天下大白”“金翠明珠”“故鄉星空”6個常設展覽,以漢代王墓藏珍、北朝造像佳作、塔基地宮瑰寶、定窯瓷器精品、明清首飾集萃、歷代名人故事為主線,生動展示定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領略大漢風采
步入博物館大廳,一面薈萃館藏珍品的浮雕引人注目。“我館藏品5萬余件,種類豐富、體系完整、特色鮮明,其中一級文物107件,在全國縣級博物館中堪稱翹楚。天工絕技的漢代中山王墓珍品、獨樹一幟的定州白石佛像、風華絕代的定瓷文物、世所罕見的佛塔地宮文物,均為特色藏品。此外還藏有2.9萬冊古籍舊志和3萬多塊清代木刻板。”定州博物館館長齊增玲介紹。
定州古稱中山,源于戰國時期由白狄人建立的中山國。自漢景帝封皇子劉勝為第一代中山王起,以盧奴(今定州)為都城的漢代中山國傳續17代,長達329年。定州市遺存大量漢墓,尤以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文物最豐。
“漢家陵闕”展廳里,生動多姿的陶俑、造型逼真的陶倉樓,精雕細琢的玉璧、玉佩、玉璜,紋飾多樣的畫像磚,青銅禮器、兵器、生活用器等,反映了漢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面貌。
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的一組金器小巧而華美,采用掐絲鑲嵌、金粒焊綴等工藝,體現了漢代金器制作技藝的最高水平。掐絲鑲嵌金辟邪以虎為原型,前額隆起,角向后垂卷,鑲紅瑪瑙、綠松石為睛,張口露齒,昂首闊步,四肢前伸,長尾拖地。身體以金片捏制成型,角、尾為粗金絲上纏繞細絲,頸前、后背及身體其他部位也點綴紅瑪瑙、綠松石,體表滿飾密集的金粟粒。“這兩只瑞獸一只頭上有兩角,為辟邪,一只頭上一角,為天祿。博物館門前的銅雕就是根據它們的形象制作的,稱為‘定吉祥’‘定如意’。”齊增玲說。
玉璧是古人祭天時的禮器。到了漢代,人們將精美玉器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劉暢墓中出土了不少玉器,其中有兩件“鎮館之寶”。東漢龍螭銜環乳釘紋青玉璧高30.5厘米,是目前考古出土最大的出廓玉璧。它采用和田青玉雕成,玉質溫潤亮澤,璧面上裝飾規整的乳釘紋。玉璧上方透雕一龍一螭銜環,兩側也分別透雕一龍一螭,龍騰螭躍,極富動感。
東漢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由4塊和田黃玉片插接而成,兩側支架為疊勝形,分別透雕青龍和白虎。中間兩屏片略呈半月形,兩端有榫插入架內,透雕神仙人物、祥禽瑞獸。上屏正中為西王母,分發高髻,憑幾端坐,旁有羽人、朱雀、九尾狐、三足烏等;下屏正中為東王公,發后梳,旁有羽人及熊、玄武等。玉屏風和座屏常見于記載,但考古出土的實物僅此一件,這也是考古發現的最早將人物、動物、景物合雕在一起的玉器,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玉衣作為漢代帝王貴族的葬服,按等級分為金縷、銀縷、銅縷。劉暢下葬時身著銀縷玉衣,出土時殘留1000余片玉衣片及部分銀線。定州博物館參照其他玉衣形制,后配了部分玉片,復原了完整的銀縷玉衣。
品賞佛教藝術
北朝時期,定州是中國北方的佛教造像中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定州系白石造像。定州博物館所藏北朝佛教造像,運用了浮雕、透雕、描金彩繪等技法,思惟菩薩像、雙身像、透雕龍樹背屏是其常見造型。
北齊白石透雕雙思惟菩薩像為透雕龍樹背屏,正面主尊雙菩薩呈半跏趺坐于龕中,雙弟子、雙脅侍站立龕外。龕和底座雕有寶塔、坐佛、龍、飛天、力士、護法獅等。此造像構思巧妙,內容豐富,是河北地區北齊石造像中流行的式樣。
白石脅侍菩薩像是定州博物館最美造像之一,其制作年代為北齊至隋代。菩薩發髻呈螺旋狀,廣額豐頤,舒眉秀目,高鼻小口,神情安詳恬靜,雙手合十于頸右側,作祈福狀。身著袒右袈裟,貼體垂下,蹺足站立于圓形蓮座上。這尊雕像呈現出優雅的曲線美,開啟了隋唐造像“一波三折”身體造型的先河。
1969年,定州發現了瘞封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的靜志寺塔基地宮和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的凈眾院塔基地宮。兩座地宮共出土700余件文物,包括舍利供具、佛教造像、香具法器、歷代錢幣等,“塵外千年”展集中展示了這些珍品。
靜志寺塔地宮出土了供奉舍利的隋代七重寶函,分別為石函、蓋形石志、鎏金鏨花銅函、鎏金鏨花銀碗、鎏金鏨花銀塔、藍色玻璃瓶、銀蓮花蓋方形玻璃瓶。其中,鎏金鏨花銅函通體鏨刻紋飾,有菩薩、天王、夜叉、狐貍、朱雀、天馬及花卉紋等,四壁左右鏨有銘文,蓋內頂有墨書題記,記事詳細。
鎏金銅天王像頭戴金翅鳥寶冠,蹙眉暴眼,鼻直口闊,胡須卷曲,面相威嚴;肩披斗篷,腰系軟甲,左手握金剛杵,右臂曲至胸前,五指平伸;下著長褲、軟靴,足踏小鬼。整體形象英勇魁梧,剛勁有力,為晚唐五代金銅造像之精品。
彩繪木雕力士頭束髻,戴發箍,雙眉緊鎖,怒目圓睜,胸腹袒露,下著短裙,左手握杵,右手曲臂捉拳,赤腳站于木托之上。通體赭色,發箍、唇、裙涂朱,發際、眉、眼、裙邊涂黑彩。力士像形體雄健,比例準確,色彩濃重而和諧,體現了五代北宋時期精湛的木雕造像技藝。
淺藍色刻花玻璃瓶通體透明光潔,直頸,折肩,筒形腹,平底,頸、腹和底部均有幾何花紋。其器形和紋飾均為10世紀伊斯蘭玻璃器的流行樣式。
“這件玻璃瓶是域外傳入中國的鈉鈣玻璃,體現了中外文化交流,而旁邊這串北宋琉璃葡萄則是國產鉛鋇玻璃制品。”齊增玲介紹。葡萄粒呈紫黑色或紫紅色,不透明,表面泛著“白霜”,以金屬絲綴連成串,鮮活逼真。
飽覽定瓷珍品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于隋唐,至北宋達到高峰,終于元,歷時700余年。定瓷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為主要特點,采用刻花、劃花、印花、鏤雕、壓棱等裝飾技法。
在“天下大白”展廳,可以看到第三件“鎮館之寶”——北宋定窯白釉刻花龍首凈瓶。此瓶高60.9厘米,是現存北宋早期最大的定瓷器物,有“定瓷之王”的美譽,為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瓶頸細長,頸中部為圓盤,肩部一側塑龍首流,龍首高昂,張口露齒,氣勢飛揚。全身上下刻滿紋飾,有蓮瓣紋、竹節紋、菊花紋。其秀麗脫俗的花紋、瑩潤潔白的釉色,展現了宋人的清雅風尚。
金銀棱扣指在漆器、瓷器等器物的口邊、足邊包鑲一圈金屬箍。北宋中后期,瓷器包鑲金銀棱扣之風不僅盛行于宮廷,也波及民間。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的北宋定窯白釉蓮紋金裝長頸瓶,胎堅質細,釉白光潔,頸飾弦紋,肩腹間飾凹弦紋,腹飾三疊仰蓮紋。瓶口配卷枝鈕鎏金銀花蓋,中心飾覆葉紋,圈足鑲鎏金銀片,倍顯雍容華貴。
定窯除了白瓷,也燒制少量黑釉、醬釉、綠釉瓷器。北宋定窯黑白釉瓷轎為六角攢尖式轎頂、方形轎身,轎門掛半遮短簾,一少婦跪坐于內,后帷有鏤空垂葉紋窗。4名轎夫抬轎,其一頭戴花冠,軀體殘缺,另3人戴幞頭,系寬腰帶,一手扶轎桿,一手叉腰。瓷胎細白,轎頂施黑釉,局部泛黃,其余部分施白釉,轎體、轎夫加點黑彩,色彩對比鮮明,人物刻畫簡潔生動。
北宋定窯綠釉蓮荷游鴨紋枕略呈橢圓形,枕面前低后高,剔荷葉和荷花紋,一只鴨子悠游于荷花叢中,篦劃葉脈及羽毛紋。側壁飾弦紋及草葉紋。全器施翠綠釉,底露胎,是少見的定窯綠釉珍品。
齊增玲介紹,近年來,定州博物館舉辦“博物館里過大年”“元宵喜樂會”“今夕何夕 見此定博”等主題節慶活動,打造“中山故事會”“博物館里的詩詞大會”等品牌教育項目,開展“走進定博、愛上定博”研學實踐、“會動的博物館進校園”等活動,并借助新媒體傳播文博知識。2024年,共接待觀眾超60萬人次。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定州博物館推出一系列精彩活動,包括古錢幣拓印、舞臺劇表演、互動解謎等,讓觀眾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魅力。(記者 鄒雅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22日第07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