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的羌笛究竟長什么樣?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卡約文化鷹紋骨管
01
“愛到骨子里”
青海先民把對鷹的崇拜刻在骨頭上
這件鷹紋骨管
出土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上孫家寨遺址
來自青銅時代卡約文化
距今3600—2600年
骨管用動物肢骨制成
呈中空圓柱狀
表面光滑
線刻七只展翅飛翔的鷹
突出了鷹的喙、羽翼等特征
△不同器物上的鷹紋。
鷹紋線條簡練
雕刻技藝粗獷有力
不僅呈現了卡約文化器物風格
還反映了卡約先民對猛禽的崇拜
△鳥(鷹)紋彩陶壺俯視圖,青海省博物館藏。點擊圖片,看古人把“飛鳥繞日”畫在彩陶上。
鷹是青藏高原常見的一種猛禽
因其雄健的體魄和高超的生存智慧
一直處于食物鏈頂端
是青海遠古先民較早崇拜的圖騰之一
因此在同時期的青銅器、陶器中
常會有鷹紋出現
02
是骨笛半成品還是存儲器?
骨管用途成疑
卡約文化時期
隨著社會生產活動的發展
史前先民逐漸認識到
隨處可得的骨質原材料的用處
并利用動物不同部位的骨骼
加工成功能各異的骨制品
那么鷹紋骨管究竟有何用途?
考古學家認為
它或許是用于制作骨笛的半成品
骨笛是笛子的一種
20世紀80年代
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
出土一批骨笛,多為七孔
是中國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吹奏樂器
△賈湖骨笛,河南博物院藏。點擊圖片,聽穿越八千多年的遠“骨”之音。
賈湖骨笛也被譽為中華音樂文明之源
而這件鷹紋骨笛并沒有開孔
因此被認為是“半成品”
△骨針,青海省博物館藏。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
這件骨管或許是用于存放骨針等的存儲器
骨針是針的早期形態之一
因為制作精細、鉆孔難度大
所以骨針代表了當時生產工具的制作水平
雖然這件鷹紋骨管的具體用途
至今沒有定論
但是都足以證明
青海先民已經熟練掌握
各種骨制品的加工技術
他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
也在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03
“山口前的平地”
卡約文化遺址是古羌人文化遺存之一
卡約為藏語,意為山口前的平地
卡約文化因發現于青海湟中卡約村而得名
其遺址被考古專家認為是古羌人文化遺存之一
卡約文化與齊家文化具有承繼關系
(齊家文化是以甘肅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
卡約文化分為上孫、阿哈特拉、大華中莊三個類型
△青海湟中區是卡約文化的核心分布區。
卡約文化相當于
我國中原地區的商周時期
作為青銅時代中國西北地區一種文化形態
它是青海地區
分布范圍最廣、遺址數量最多的文化類型
目前所發現的遺址數量
已超過1700處
出土了大量動物骨骼與畜牧生產工具
而出土陶器數量和質量明顯減少和降低
取而代之的
是大量木制品和小件青銅制品
因此,卡約文化顯示了古羌人
以畜牧為主體的經濟形態特征
卡約文化的發現
為研究中國文化和青海地方史
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也為探索中國文化的起源
提供了新的維度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畢磊 文案丨榮夢巖 視覺丨朱靈萌 技術丨湯沛 審校丨郭琪紅 趙軍慧 統籌丨劉瑩 張悅彤 特別鳴謝丨青海省博物館 總臺青海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