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月時間,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到了。每年這個時候,家長面對林林總總的數據、各種各樣的信息,心里都非常著急。
填報高考志愿,確實是對家長見識、閱歷、能力的一次大檢驗。
家長們或者購買專業志愿填報數據卡,或者到處打聽哪里有好的報考機構。
其實,杰出的國學大師、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早在100多年前,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梁啟超說:“教育最終目的,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要教學生學會做人。養定其根本智慧,保護好其自由意志,最終要讓其擁有自己的人格和人生觀,做個不惑、不懼、不憂,頂天立地的人。”
《論語》有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的這句話,與梁啟超先生的思想不謀而合。
1、做一個“不惑”之人
宋代的朱熹18歲時,考中進士,但是,他并沒有急于追求仕途上的成功,而是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儒學的研究中。
22歲時,朱熹辭去了泉州同安縣主簿一職,專注進行學術研究。
朱熹的這一舉動,大家都表示非常驚訝。
不僅如此,他堅持自己的道德信仰,對南宋朝廷的各種誘惑表示堅決拒絕。
朱熹的一生,仕途不順,卻始終堅持道德的信仰;朱熹的一生,一直在追求學術真理的路上。
正是這樣,朱熹在學術上有了卓越的成就,成為中國歷史上備受尊崇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知者不惑”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
梁啟超的9個子女,個個成才,可謂“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啟超先生從不溺愛子女,從小要求孩子們艱苦樸素,守住寒士家風門風,堅決抵制享樂主義的誘惑。
子女長大后,梁啟超先生從來不強迫他們學所謂的“熱門專業”,他認為孩子的興趣最重要。
因此,他的9個孩子成為了文學、經濟、考古、建筑等各個領域的精英,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2、做個“不憂”之人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反對用強制的暴力手段為人處事、治理國家。在他的理想中,一個社會是無為而治的。
顏回與世無爭,雖然生活貧困,但是阻擋不住他對學問的追求,成為儒家安貧樂道的典范。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的學生多達三千人,素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之說。
如此多的弟子和賢士,能讓孔老先生用倒裝句來贊嘆,可見顏回是多么優秀!
顏回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貧困中堅守。他同孔子一樣有著積極入世的心,同時又表現出無為的思想。
顏回在繼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同時,又將其發揚光大,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仁者不憂的意思是:“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
一個人如果完全注重于自己內在的愉悅與滿足,那么,對外還有多少祈求呢?
梁啟超先生自然懂得:沒有圓滿的宇宙和人生,每個孩子無論報考什么專業,都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
3、做個“不懼”之人
春秋末年越王勾踐的一生,是充滿挫折與失敗的一生。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中一敗涂地。無奈,向吳國求和,并入吳國為臣。
在吳國,勾踐忍受了各種恥辱和磨難。勾踐夫婦住在大墳旁邊的一間石屋里,甚至給吳王夫差喂馬。
但是,勾踐并沒有屈服,每天臥薪嘗膽,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尋求復仇的機會。
終于,勾踐勵精圖治、成功復仇,獲得了最終的勝利,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
越王勾踐以“不懼失敗與屈辱,敢于拼搏”的精神聞名天下,他“不懼”的精神,激勵著面對失敗和屈辱的人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勇者不懼的意思是:“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梁啟超先生十分關注孩子們的教育問題,鼓勵子女們在逆境中磨練品德。
他認為:子女們是否能成才,關鍵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這,才是戰勝人生一切挫折的武器,才能真正做到不懼。
也就是說,只有擁有了堅強的意志力和勇氣,才能不為劣等的欲望所牽制。
若想成為“不惑、不憂、不懼”的人,需要人們在知識、人生觀和意志力等方面不斷提升。
如果大家都能像梁啟超一樣,理解了教育的真諦,明白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成為“不惑、不懼、不憂,頂天立地的人”,自然能坦然面對高考填報志愿。
最后,高考在即,預祝所有的考生不與人爭輝,只與己爭鋒,飛得更高、更遠,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