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書友在學習書法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尤其是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下一步要提高功力的人,更會面臨它,這個問題就是“專學一人還是廣學諸家”。從古至今很多書法大師也遭遇過這一問題。有專學一人者,如智永、俞和等,也有廣學諸家,比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
這些書家有各自的考量和道理,那我們應該如何取舍呢?國學大師梁啟超《飲冰室專集》第102卷中有一篇《書法指導》。此文是梁啟超1926年時在清華學校教職員書法研究會的講演稿,他將數十年來書法研究、書法創作的經驗總結出來,于同年的12月3日,發表在《清華周刊》第26卷第9號392期上。
在此文中,梁啟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說道:“模仿有兩條路。一、專學一家,要學得像……二、學許多家,兼包并蓄”,這是說,這兩條路各有好處,緊接著,他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應當“走第二條路”。
“兩條路之中,頭一條路,其優點是簡切,容易下手,其弱是妨害創作,許多人專學一家,為所束縛,把天才壓下去了。第二條路,其弱點是空洞,泛濫無歸。其優點是不妨害天才,可以自由創作。我個人的主張,寧肯學許多家,不肯專學一家。走第二條路,以模仿為過渡,再到創作,此為上法。”
在梁啟超看來,專學一家最大的問題就是壓制“天才”,而且容易拘泥其中、難以自拔。比如學歐陽詢、學柳公權的人,他不論寫什么,都一股“歐味”“柳味”,很難出帖。而第二條路勝在不會壓制“天才”,如果勤加學習,最終會有所成就,米芾就是典型,有人評價他:“天姿轅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
梁啟超這段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甚至可以說指明了學習的方向。他還進一步解釋了如何走第二條路:“于此有一件應當注意的事情,就是分期學習”“模仿若干種,分為若干時間,學這種時,不知那種,學那種時,不知這種,專心專意,不可參雜,參雜則不成功。”模仿一種,把結構用筆全學會后,才換第二種。
換的時候也有技巧:即擇若干種相反的碑帖,交換著模仿“譬如先學用圓筆的碑一萬字,回頭再學用方筆的碑一萬字。方筆圓筆,兩種相反,一種寫了一萬字之后,兩下合起來,那就不方不圓,成了自己的創作。無論何種藝術,此法都可應用。”
如此這般,學過五十種或百種以后,脫手時,自成一派。由模仿到創作,這是最妙的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