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體系·認同
中國企業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已經到了必須讓自己站到從視角與思維都更廣、更高,并進入頂層戰略思考的時候了。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看懂英國,學習英國,踐行英國。企業家們,2025年,我們怎么能不去看看英國?不去英國看看?
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作為一位企業家,您有多久沒想起英國了?
放眼世界,除了我們中國,提起市場您會想到美國,提起工業您會想到德國,提起精益您會想到日本,提起能源您會想到大俄,提起原料您會想到非洲,提起金主您會想到中東,提起人口您會想到印度,提起創意您會想到西班牙,提起品牌您會想到意大利,提起轉口貿易您會想到越南……
那么,提起什么,您才會想到英國?
沒有英國,就無從卓越!
如果您只是想到了前面提到的這些“琳瑯滿目”,并因此一直沒有想到英國,那么作為企業家,我可以肯定地說:您目前還不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企業家,距離卓越更加遙遠。
為什么這樣說?我寫卷首語15年以來,還從沒下過類似這種結論。
因為,中國企業家在2025年,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已經到了如果再不趕緊“非常優秀”,進而“追求卓越”,就可能會馬上面臨“生存之虞”的時候了。也因為,中國企業家經過20-40年的打拼歷練,已經到了必須讓自己站到從視角與思維都更廣、更高,并進入頂層戰略思考的時候了。
而如果您站到了這個高度,就一定會“看”到英國。
首先反過來,當一提到英國,很多朋友馬上就會想到“歷史”,想到“日不落帝國”,貌似等于“過時”與“翻篇”。殊不知,這個“事實”完全不等于“真相”,更不等于“深刻”和“智慧”。
說到“事實”,相比當年“日不落帝國”的版圖,今天的英倫三島可謂龜縮一隅;相比當年“日不落帝國”的財富,今天的英倫三島也是難望其項背。但如果比版圖,誰會認為廣袤的俄羅斯代表人類的方向?如果比財富,誰會認為中東諸國能誕生人類的導師?和我們做企業一樣,最終比的不是營收,不是利潤,也不是某爆品,而是價值創造,體系構建,和影響深遠。
而這三方面,英國都無出其右。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也是我們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三張門票。
第一張票:戰略遠見
不管哪個行業,做企業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考慮戰略。而戰略的本質,是什么?
也許仁者見仁,但一定首先包括:(一)對符合社會核心利益的價值堅守,(二)符合人類發展方向的獨到遠見。也就是:站穩腳跟(戰略定力),選對道路(戰略選擇),從而最終贏得勝利(戰略利益),收獲尊重(戰略影響)。
說說容易。我們看看人類歷史上,在人類若干重大時刻,能夠始終站在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點燃一方和勝利一方的,唯有英國。別不信。蒙古騎兵曾經無往不勝,但也同時壞事做絕,而很快灰飛煙滅。日德戰車同時后發崛起,但底蘊不足,自以為是,于是并肩高開低走,并肩夢碎亡國。美國航母至今傲然世界,但其骨子里的孤立主義,使其雖然經常一錘定音,卻從未揭竿而起。人類,不只需要肌肉和面包,更需要即便力量有限也要敢于最先站出來、指明方向,并且贏到最后的人——所謂無形勝有形。
最典型的是人類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都不是全球第一強國,卻依然都是戰勝國,而且不是那種搭便車式的戰勝國,不是割韭菜式的戰勝國,也不是尸山血海式的戰勝國,而是毅然率先扛起大旗、始終穩坐牌桌的戰勝國。誠如《至暗時刻》里演繹的丘吉爾,面對前面狂妄叫囂的希特勒,他身后面露獰笑的斯大林,和自己身邊孤芳自賞的戴高樂,自己背后羞羞答答的羅斯福,皆毫無懼色,大義凜然——即使經歷了張伯倫的綏靖天真,及敦刻爾克的狼狽撤退,英國卻依然是全人類文明正義的燈塔。
燈塔,意味著光明,也意味著確定。
這種燈塔的價值,在和平小資時期不亮眼,但劇變關鍵時刻卻能格外暖心又可明路。而戰略的作用,不就是在遇上大事時,才“顯現”而有用嗎?
包括當代。當2022年春俄烏戰爭烽煙而起,全世界都對這場極不對等的戰爭側目唏噓時,當德國人只準備了鋼盔,美國人只準備了機票時,“只有”英國時任首相約翰遜,如同83年前丘吉爾一樣堅定地對滿腹悲情的澤連斯基吶喊:“兄弟頂住!援助馬上就到!”旋即,英國首相又成為了全球第一個在空襲警報聲中敢于堂而皇之走上基輔街頭的外國政要。于是,過去三年,因為有了英國,弱小的烏克蘭不僅居然頂住了,而且龐大的俄羅斯已然毫無勝算。
歷史至今,敢和俄羅斯硬剛,且從無敗績的,也只有英國。
到了眼下,2025年,當美國總統特朗普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再一次“悍然”帶領美國拋棄大哥道義而重回孤立主義老路時,現任英國首相斯塔默用純正而堅定的倫敦音說道:“面對挑戰,面對新時代,歐洲沉浸于依賴美國過小日子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英國,將承擔領導責任。”
貌似偏安大西洋的英國,再一次成為了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心中無可爭議的道義高地和價值風標。
于是,我們會想起同樣天生就站在跨文化十字路口的土耳其,其國父凱末爾臨終前那句著名的遺言:“大事不決,看英國。”
有方向,有勝利,有信任,有跟隨,并可持續時,才叫有戰略。
當這份戰略定力,這種戰略遠見,綿延了數百年,每每總能應驗,成為可持續、可信任的戰略導航,就絕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而每每在煩亂巨變中慧眼如炬,這也不是由丘吉爾和約翰遜或任何“英雄”決定的,而是因為英國這個國家獨有的“底蘊”。
企業家們,2025年我們怎么能不去看看英國,不去英國看看,去頓悟戰略,踐行戰略?
第二張票:體系創新
戰略遠見的底蘊,又來自哪里?不靠英雄的勝利,又來自哪里?
來自對于體系的升級創新,和對于體系的持續創新。對于企業,同樣如此:真正靠得住的核心競爭力,就來自創新體系,和體系創新。只有一個企業是創新了體系,而不只是突破了一個技術;一個企業同時又是靠體系實現了創新,而不只是依賴于一個天才時,這個企業才是真正成熟,進而有可能成為百年老店的。
而這方面,英國的貢獻和優勢,甚至比戰略更加令人嘆為觀止,難望其項背。不是美國嗎?真不是。美國只是站在英國巨人肩膀上的坐享者和改良者,而英國才是人類現代文明體系的真正構建者。如果我們承認市場上的定位競爭,只承認第一,而非第二,那么對此就很好理解。
英國這種對于體系構建及體系創新的超級底蘊,居然已超過了800年。這里還暫且不提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工業革命、專利制度和皇家學會。
比如,公認為現代人類文明基石的“法治”。1215年,當元滅金,也就是我們只是又一次王朝更替時,英國人已經迫使國王簽署了石破天驚的《大憲章》,人類第一次明確提出和踐行:“王在法下”。進而,“我的破屋,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而說出這句曠世名言的,同樣是一位英國首相。
隨后,當1644年我們只是由清朝更替明朝時,英國人已經提出了“自由”;當1689年我們只是將皇權宮斗演繹到極致時,英國人已經通過《權利法案》,誕生了“民主”,首創了“憲政”,喊出了“平等”;當1690年我們只是又一次中央遠征平叛時,英國人已經通過《政府論》,提出了“分權”,并啟蒙了法國人孟德斯鳩;當1693年我們又一次在京師大興土木時,英國人已經通過了“陽光法案”,開創官員制度“廉政”;當1776年我們又一次在皇宮大肆選妃時,英國人已經通過《國富論》,萌芽了“市場經濟”;當1832年我們又一次看見老外就不爽時,英國人已經率先開創了“政黨制”;當1861年我們又一次發生宮斗政變時,英國人已經開創了“議會制”;當1870年我們剛開始“以夷治夷”時,英國人已經開創了“公務員制”。
法治,自由,民主,平等,分權,廉政,政黨,議會,公務員,市場經濟,甚至包括乒乓球等大多數競技體育運動……從思想到制度,從法案到規則,一系列完整的現代社會體系與現代文明創新,全部都誕生于大西洋畔的那區區英倫三島時,這同樣不可能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為此,我們企業家又怎么能不高山仰止,折腰敬服?而我們自己,數百年卻似乎永遠在“周而復始”,我們的評書從《三國演義》到《大明英烈》近乎穿越雷同時,我們又怎么能不頷首反思,抬頭看路?
企業家們,2025年我們怎么能不去看看英國,不去英國看看,去構建體系,創新體系?
第三張票:價值認同
曾創紀錄連任11年的前中國駐英全權大使劉曉明大使,曾語重心長地跟我講:在20世紀中,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決了中國在全球“挨打”的問題;到20世紀末,我們開啟了改革開放,解決了中國在全球“挨餓”的問題。而當前,我們要用更快的速度,更短的時間,來解決中國在全球“挨罵”的問題。
國家如此,企業亦如此。
挨打、挨餓,都是硬實力,相對還好解決,誠如我們已經解決。而挨罵,則是更有挑戰的軟實力問題,誠如我們還未解決。不挨打,是人家不敢招惹你,甚至懼怕你;不挨餓,是人家不再嫌棄你,甚至佩服你;但依然還挨罵,說明人家依然不認可你,依然不敬重你。而等到你硬實力稍微下滑,因為沒有認可和敬重,人家馬上就會拂袖而去。
這個“挨罵”問題在上千年里,蒙古人,俄國人,日本人,乃至美國人,和我們自己,都沒有很好地解決。全球只有一個國家完美解決了,這就是英國。
我們知道,英國現在只有英倫三島,但19世紀英國卻是世界上幅員最遼闊的國家,78塊殖民地遍及全球,實至名歸是“日不落帝國”。但英國了不起的絕不是這個,這依然屬于硬實力,而歷史上硬實力強的國家多了去了,永遠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五十年。英國軟實力的了不起,恰恰表現在其硬實力看起來在衰落的時候。
二次大戰后,78塊英國殖民地全部獨立,英國只剩下了本土。那這不是“敗家”嗎?有什么好吹噓的?第一,英國是由衷且積極地順應了各個殖民地從統治到自治再到獨立的大勢,誠如前述,是戰略上順勢而為,成全了全世界。第二,英國是全球唯一一個在77個原屬地脫離自身后,“從不挨罵”的國家。您只需看看俄羅斯,周圍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前東歐衛星國,現在有誰心底里甚至明面上不恨它嗎?高下立判。相反,脫離英國后,全世界目前依然自愿留在“英聯邦”里,依然名義上尊英國國王為君主的,多達56個國家!包括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亞和新加坡。
甚至全球最有權力而狂妄自大的人、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當一邊惦記霸占“英聯邦”所屬的加拿大,一邊被媒體問及愿否也索性“加入”英聯邦時,他在遲疑中居然不敢說出一個“不”字。而當毫無實權的英國國王只需親自走上加拿大軍艦后,美國人就知趣地再也不提“合并”的事了。
大國如此,小國也如此。1959年從英屬殖民地實現獨立的“彈丸”新加坡,在短短30年后就躋身全球發達國家行業后,其領導人李光耀總結說:新加坡的成功,應該感謝英國的法治,而非中國的儒家。
還是那句:國家如此,企業亦如此。
我們是不是全球500強,我們上沒上福布斯富豪榜,我們有沒有被卡脖子,抑或有沒有卡別人脖子,或者我們是不是流量頭牌、風光無限,都只是硬實力而已。企業真正的成功,是有沒有造福這個世界,有沒有成就這個社會,有沒有造就我們的同行和我們的后代……當別人不再怕你,依然愛你,或者不用怕你,只有愛你時,你才真正可以自豪而坦然地說:我做企業做成功了。
企業家們,2025年我們怎么能不去看看英國,不去英國看看,去構建認同,贏得尊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