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是當今世界的創作者的主流理念,如何將一個現實主義問題擺在大家面前,且展開了揉碎了講清楚,這是難點。因為很多的現實主義問題最終歸結到的一定是制度問題,哪些問題制度可以規避,哪些問題制度無能為力。如果上升不到這個層面,那么所有的現實主義題材的最終導向就會是隔靴搔癢,沒有意義。當然,有的無能為力是因為創作者的能力問題,有的無能為力卻是因為制度問題已經根深蒂固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白日之下》就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本片講述的是一個調查記者通過臥底殘疾人療養院而發現的一些真相,當記者將這些真相全部和盤托出的時候,卻有礙于現實無法將犯罪者一一懲處。最終,記者的努力有了收獲,但是收獲卻與自己的期待大相徑庭。
《白日之下》一改港片以往的各種各樣的怪現狀,獨樹一幟的將觀眾的目光集中在了一些我們之前會忽視的地方,然后將這個地方的故事將給更多的人聽,將這個地方的問題暴露給更多的人看。以便人們更多的重視這個地方,更多的關注類似地方的問題。這一點已經很好了。
因為這種好已經遠遠的超越了之前很多港產類型片只是隔靴搔癢的現狀。《白日之下》沒有獵奇的角度,沒有西式3的圣母情懷,更沒有太多的居高臨下的俯視眾生,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我們正常人的視角之下來看待問題。這一點尤為難得。
然而《白日之下》看到的是什么問題?殘疾人療養院虐待殘疾人,虐待老人,侮辱老人甚至性侵女性。這樣殘酷的真相背后是日益崛起的殘疾人療養服務私有化。這是問題的本源,也是本片的所有的矛盾的最終起點。
而作為調查記者,本片的主人公曉琪自己也面臨了一個窘境,那就是調查記者這個行業隨著自媒體的興起逐漸的走向了末路,如果不能報道出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的話,那么她就會面臨著失業的麻煩。而一開始,曉琪確實是本著這個點展開調查的。她依舊是保持著香港記者的一貫主張,將真相發掘出來,然后呈現給觀眾。
然而隨著問題得深入被發掘,曉琪漸漸的恢復了一個作為人的本性,那就是憐憫之心。在面對這樣一群在現實生活中不常見的觀眾,曉琪感覺到自己有義務去做一些事情,于是,接下來的故事就順理成章了。當曉琪將這一切訴諸法律之后,他深深感覺到了一切的無奈。并不是所有的正義都會伸張,而那些不被伸張的正義的背后究竟隱藏著的是什么?
影片結束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矛盾的根源被指向了港府的不負責任,這一點或許才是本片的核心點,但是這個核心點在香港這個地方卻顯得有點尷尬。因為政治制度的選擇是每一個香港人自己做的決定,當這個決定有了問題的時候,真正的負責人應該是誰?
本片中的私立療養機構盡管問題重重,但是本質上是解決了政府部門沒有能解決的問題,政府部門為什么不能主動的去解決這些問題呢?原因在于香港的政治制度之下,這些本該具備基礎保障的機構或者是院所全部被大規模的私有化侵蝕了。如果一開始政府部門將整個社會的底線拖住的話,香港自然不會有當下的社會制度。
這是問題的本源,這個本源最主要的核心在于香港的政治制度決定了療養院這樣的機構政府無法與資本進行角逐。因為香港當下奉行的是小政府大市場,因此,在面對港人生活中的一些不被發現的細節的時候,總是會看到各種各樣的藏污納垢。原因就在于政府的干涉力是有邊界的,而資本的貪欲則是無限的。用有限的干涉力自然無法解決無限的貪欲問題。這是本片的主人公曉琪無法理解的點。
選擇了以種政治制度,自然要接受這種制度的好的壞的點,既要又要還要這是每一個人都愿意看到的,但這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白日之下》的問題根源在于原本應該被政府兜底保障的社會服務,如今變成了私人資本的一項業務。基礎服務變成業務之后,自然會被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期間,有多少個曉琪一樣的調查記者也沒有用,更別說那些緊靠著良心發現來制止不法行為的護工了。即便本片中的章劍華被繩之以法,但支付沒有更改的話,無數個章劍華又會冒出來,這樣的結果就會更尷尬。
因此,僅僅將著眼點停留在對于當下香港社會的批判上,這顯得優點本末倒置了,如果跟深層次的問題被發掘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就是制度之下的尷尬,或許,我們應該期待,這樣的港片更多一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