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凡:
探索疼痛背后的運行機制
5月16日,河北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凡在實驗室。 河北日報記者 王敬照攝
疼痛是身體求救的信號,也是醫學探索的一個專門領域。
5月17日下午,河北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實驗室內,剛剛獲得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的副所長張凡正在與學生開展一場“頭腦風暴”——探討小鼠痛覺傳導中的關鍵分子靶點。
“和人一樣,小鼠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元控制著不同行為,我們需要找到調控疼痛的準確位置?!睆埛步榻B,她本科攻讀的是藥物制劑專業,在碩士、博士期間的研究則圍繞“離子通道的藥物篩選”開展。
那為何轉向腦科學的研究?
“其實,離子通道的藥物也和痛覺有關,它主要通過調控離子通道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緩解疼痛?!睆埛步忉?。
博士畢業留校后,張凡一直從事藥物研究,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總覺得自己的研究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很難實現大的突破。
轉機出現在2018年。張凡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會上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曹鵬分享的“蟾蜍視覺刺激誘發捕食行為”實驗,如同一束強光劈開了她心中的迷霧。
“我當時都驚呆了,原來科研還能這樣做?!睆埛仓两襁€清晰記得這個實驗,在蟾蜍的大腦里插一根記錄神經元放電的電極,然后給蟾蜍看一個運動的黑色卡片,只有這個黑色卡片的運動軌跡像它的獵物時,蟾蜍才會做出伸舌頭去捕食的行動。
這背后的原理是視覺信息對蟾蜍進行刺激,導致其神經元放電,從而引發了捕食動作。張凡說,當時,她覺得自己的研究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
離子通道的藥物研究雖然也涉及神經元,但它只關注藥物對神經元電活動的影響。對張凡而言,神經元乃至整個大腦神經網絡背后的運行機制是一個未知領域。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前行。張凡和團隊從頭學起,惡補腦科學方面的知識和實驗技術。
“突破原有的研究框架,不僅僅是選擇新的研究方向,從研究思路到研究方法、實驗技術等,都需要不斷拓展、完善。”張凡舉例說,原來做神經科學方面的實驗,最多也就是用到膜片鉗,而現在則需要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
在一次實驗討論中,曹鵬提到實驗室的“怪現象”:用針輕刺小鼠,它會開始撕咬動作,而不是躲。
事實上,這種由環境威脅引發的先天防御行為在動物身上很普遍。然而,科學界對大腦如何調控防御性攻擊的研究卻是空白。于是,張凡與曹鵬合作,共同探究這一現象背后的奧秘。
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困難重重,最難的就是篩選出調控防御性攻擊的關鍵腦區。
他們要像“偵探”一樣,進行排查。每一次推翻都是痛苦的。重新查閱文獻,重新做實驗驗證……
最終他們發現,在陷入無法逃跑的絕境時,傷害性機械刺激導致疼痛是觸發實驗室小鼠防御性攻擊的關鍵,下丘腦前核(AHN)中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則是編碼傷害性機械刺激的關鍵類型神經元,而且通過對其進行光抑制,可以消除機械誘發的防御性攻擊。
2022年1月,該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面對這一巨大榮譽,張凡卻依舊保持清醒:這一發現,能不能應用到人類健康上?
在張凡看來,科研最終還是要服務于人、服務于社會。
她和團隊發現,在疼痛門診,有部分患者有攻擊性行為。人的攻擊性行為與疼痛之間有什么關系?是否也存在和小鼠相似的防御反應?
經過反復實驗,張凡和團隊發現,大腦里多巴胺能神經元是連接慢性疼痛引發攻擊性行為的關鍵。
“找到了它的運行機制,不僅有利于研究靶向性的藥物,還可以探索相關的物理治療,比如通過電刺激、經顱磁刺激等減輕疼痛及其伴發癥狀?!睆埛舱f,在研究中他們還發現,慢性疼痛不僅是軀體上的折磨,更是嚴重影響患者精神狀態的“隱形殺手”。
慢性疼痛患者不僅存在攻擊行為,同時伴發抑郁、睡眠障礙、學習認知能力降低等癥狀。
“這些都是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我們力爭盡快找到這些疾病背后的運行機制,為改善患者狀況出一份力?!睆埛舱f。(王敬照 馬曉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