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老友在微信群里一頓猛問:“怎么回事?我兒子去上海出差,高燒去醫院,急診大廳全是排隊的新冠病人,專家說別慌,可我怎么能不慌?”一句話像石子一樣,砸進了許多人的心里。
焦慮、恐慌、不確定,三種情緒混合在一起,像鍋里翻滾的水,咕嘟咕嘟地燒著。上海的新冠急診患者真的又多起來了,這不是個別醫院的事,也不是聽風就是雨。
可問題來了,專家說“情況正常、無需擔心”,但不少人心里卻七上八下,甚至還在問:“現在還有特效藥嗎?都夠用嗎?”
急診病人排長隊,是“新冠”又來了嗎?
如果你近期在上海生活或者工作,或多或少聽說了這個消息:“急診室又開始排長龍了。”不少人自動聯想到了2022年底那一輪“陽過潮”,甚至還有人在朋友圈發出動圖,“這熟悉的味道又來了”。但咱們得把話說清楚——不是所有排隊的都是新冠患者。
醫學上講,呼吸道疾病在春夏交替的時候本來就容易高發,尤其是上海這種濕熱交替的城市。再加上今年氣溫忽高忽低,“倒春寒”+“回南天”套餐一起上,導致許多老年人、小孩本身抵抗力弱,一中招就癥狀嚴重。醫院里的發熱門診、急診自然就人滿為患。
新冠確實也在其中占了一席之地。近期上海市疾控中心和多家三甲醫院都證實,新冠感染者數量有回升趨勢,但遠不如2022年底那波兇猛。這一輪更多是以輕癥、復陽、慢性病人群疊加感染為主,并沒有大面積重癥化。
專家說“沒事”,那他們到底在看什么?
很多人不理解:“專家是不是‘報喜不報憂’?”其實不然,醫生說“沒事”,不是說“沒人感染”,而是說目前醫療系統還能穩住局面。這句話的分量,得從幾個維度來看。
從病毒本身說起。目前流行的毒株主要是XBB變異株及其后代系,雖然傳播力強,但毒力比早期毒株降低不少。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監測數據,目前重癥率和住院率都遠低于去年同期。
從人群免疫水平來看,咱們大多數人已經接種過疫苗,甚至不少人已經感染過一到兩次,體內多少有了“免疫記憶”。即便再次感染,癥狀也大多是低燒、咽痛、乏力,三五天就能緩解。這跟當初“陽一回像被車撞過”的體驗已經大不一樣了。
第三,醫院的應對能力也比之前強了。很多醫院都建立了“分級診療+遠程指導+社區協同”的三層網絡,緊急情況能轉運、普通情況能分流,避免了資源擠兌。
所以專家說“沒事”,并不是對公眾“敷衍了事”,而是基于現有數據和醫療承載力的穩態判斷。這不代表我們可以掉以輕心,而是要理性看待、科學應對。
“特效藥夠不夠”這事,真的得說清楚
咱們中國人講究“藥到病除”,一聽說“特效藥”,眼睛都亮了。但在新冠的治療上,其實沒有什么“一吃就好”的神藥。
目前國家藥監局批準的新冠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劑和中成藥三大類。比如老年人和高風險人群早期感染時,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抗病毒藥物用于干預病毒復制過程。但這類藥物需嚴格遵醫囑使用,并不是“人人都能吃、吃了肯定好”。
至于“夠不夠”,據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藥監局發布的數據,目前市內各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儲備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也就是說,高峰期也不會出現“藥品荒”的局面。但這也提醒大家,不要聽信“囤藥”小道消息,更別跟風搶購。
現實中很多人焦慮的不是“有沒有藥”,而是“我能不能及時用上”。這一點確實值得關注。大醫院急診排隊、社區診所轉診慢,這些問題并非“藥物不足”,而是醫療資源調度的效率問題。也別光盯著“藥”,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更快地看上病、用上合適的治療方案。
“復陽”是不是舊病復發?為啥總有人反復中招?
前陣子一位年近六旬的阿姨來門診,咽痛、咳嗽、低燒,抗原一測陽了。她一臉疑惑地說:“我去年陽過了呀,怎么又來了?”其實這是個非常常見的問題。
要明確一點,“復陽”≠病毒潛伏。很多時候,所謂的“復陽”其實是再次感染,是因為當前流行的毒株和你之前染過的不是同一種。病毒每次變異,都像換了一套“馬甲”,你的免疫系統可能還要重新識別和應對。
不少人“陽”了以后并沒有形成足夠強的免疫反應,特別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這類人群的抗體水平下降得更快,自然更容易“中招”。
還有一種情況是,新冠后遺癥沒徹底恢復,比如咳嗽、疲乏、注意力渙散等癥狀持續存在,一旦再被輕微感染刺激,就會被誤以為“又陽了”。這類患者其實更需要的是系統的康復管理,而不是一味吃藥壓癥狀。
你看,這事說到底,關鍵還是在于個體免疫力。這也是為啥我們反復強調:別以為“陽過一次就百毒不侵”,更別盲目自信“我年輕就不怕”。
普通人到底該怎么應對?口罩、社交、鍛煉,一個都不能少?
說實話,每次疫情小高峰一來,就有朋友問我:“到底要不要戴口罩了?是不是又得憋在家?還能健身嗎?”我一般都會笑著說:“你問得太好了。”
戴口罩這事,不是形式主義,而是科學行為。尤其是在人多密閉的公共場所,比如地鐵、電梯、醫院、商場,戴口罩依然是最簡單但最有效的防護措施之一。別小看這層布,它擋住的,不止是病毒,還有不少“尷尬的飛沫”。
社交活動不是不能有,而是要適度。聚餐、聚會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頻率”和“人員復雜度”。如果你最近剛陽過,或是家里有老人、孩子,就更要慎重安排,盡量選擇通風良好的環境。
再說鍛煉。增強免疫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堅持運動。哪怕是在家跳跳操、搬個啞鈴、練練瑜伽,都比長時間躺著刷手機強一百倍。疫情期間不鍛煉,才是真的“養病養出病”。
結語:專家說得對,但你要學會聽“完整的話”
咱們今天繞了一大圈,說了一堆,其實核心就一句話:現在的新冠感染風險是存在的,但整體可控,不用慌,但也不能放松。
專家不是“說風涼話”,而是站在數據和實際情況上講科學。但你得聽得懂,也要聽得全。別只聽“沒事”,也要聽“做好防護”、“合理用藥”、“注意高危人群”。
我們普通人要做的,不是去預測疫情的走向,而是做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健康監測、情緒調節。別讓焦慮主導判斷,也別讓僥幸代替理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