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高永斌)近年來,正寧縣創新推行12345工作法,充分發揮以工代賑項目延鏈、補鏈、強鏈的綜合效應,將惠民政策有效轉化為鄉村振興新動能,實現了民生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正寧縣嚴格按照“先有群眾、后有項目”的工作要求,始終圍繞群眾就業增收這一根本目標,嚴守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兩條底線”,落實組織務工、發放報酬、技能培訓“三大任務”,把好公示公告、政策交底、文本管理、臺賬管理“四個環節”,強化部門聯動、前期準備、規范施工、后期管理、績效評估“五項措施”,通過系統化的工作方法,建立了完整的以工代賑實施體系。這一創新實踐不僅解決了“賑什么”“怎么賑”“誰來賑”的問題,更探索出一條“小項目”撬動“大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2021年以來,全縣實施以工代賑專項資金項目7個,總投資2840萬元,帶動務工群眾565人,發放勞務報酬665萬元,開展技能培訓511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0多個;實施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22個,帶動務工群眾585人,發放勞務報酬650萬元,開展技能培訓380人;實施政府投資重點工程以工代賑項目25個,開展技能培訓2300人,吸納勞務用工8700多人,發放勞務報酬18900萬元。
正寧縣宮河鎮長口子村水毀道路修復工程施工現場。
“我們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賑濟是目的’政策內涵,把同時滿足發放勞務報酬占中省投資比例在30%以上,每100萬元投資吸納當地群眾不少于25人兩個必要條件作為前置要素,逐級篩選投資規模小、技能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技能要求不高的項目,建立以工代賑項目清單,進一步擴大‘賑’的效果。”正寧縣發改局局長趙曉程說。
以工代賑一頭連著發展大局,一頭連著民生底線。在施工階段,正寧縣建立“部門+鄉鎮+群眾+建設單位”協調聯系機制,采用“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模式,統籌培訓資金和資源,充分利用項目施工場地、機械設備等,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實現扶志到扶智的轉變,促進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從“力工”變“技工”,“零工”變“常工”。
下一步,正寧縣將通過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強化落實,持續推動一批產業和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在正寧大地落地生根,實現“賑濟”和“致富”雙贏。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