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日,2025年滬江國際跨文化交流論壇在上海理工大學舉行。國內外跨文化交流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及優秀青年學子60余人參加論壇。
本次論壇匯聚中德及歐亞多國專家學者,通過歷史回溯與當代實踐結合,探討絲綢之路沿線合作大學在文化、經濟和技術領域的城市合作。
在上半場“東西方交流的通道”環節,著名漢學家和日耳曼語言學者Marcus Hernig以《漢薩同盟與絲綢之路的交匯:歐亞城市間文化與學術交流的歷史與展望》為題,系統介紹了歐亞城市間文化與學術交流的歷史脈絡,指出了上海、漢堡等樞紐城市在跨文化對話中的橋梁作用。德國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院士Ottmar Ette則聚焦亞歷山大·馮·洪堡的跨文化思想,探討歐亞跨文化城市交流的重要性。德國漢堡市駐中國代表處副主任葉淼苗結合漢堡與上海的友城合作實踐,強調漢堡、漢薩同盟與歐亞城市間交流的重要性。
在下半場“從絲綢之路到漢堡與上海”環節中,德國漢堡應用技術大學對華事務負責人Michael R?ther和上海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陳琦分別從西方和東方視角分析城市與高校在教學與科研方面的歐亞合作前景。巴基斯坦研究員Aiza Azam與哈薩克斯坦研究員Ablay Dosmaganbetov分別從巴基斯坦與中亞視角分享了東西方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國際合作的現狀、前景與需求。上海理工大學國貿專業德方負責人Natalia Ribberink介紹了絲綢之路主要樞紐城市的經濟合作、物流與貿易發展現狀,并探討漢堡作為擁有悠久亞洲貿易傳統的漢薩城市所發揮的作用。
圓桌論壇上,與會學者圍繞“推動絲綢之路國際與跨文化交流的途徑——漢薩同盟理念下的絲綢之路國際合作發展”展開深入交流。
本次論壇旨在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學者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高水平對話平臺,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能。上海理工大學副校長蔡永蓮介紹,近年來該校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聚焦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同時,著力打造 “滬江文化園”這一國際交流地標,深化在地國際化辦學模式,推動開放辦學品質邁向新高度。“希望本次論壇搭建起深度交流的平臺,共同探討中德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相關領域的合作路徑。”
文字 | 毛信慧
圖片 | 毛信慧
編輯 | 周夢真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