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15公里壩河游艇航線今年通航
昨天,北京市發改委對外介紹,最新印發的《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2025年工作要點》提出32項具體任務,其中包括:推進壩河旅游通航、頤和園西宮門騰退保護,開展大運河通州段古河道二期考古調查。
壩河游艇航線將在今年通航,圖為市民漫步在壩河河畔。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將開放
大運河北京段以白浮泉、玉泉山諸泉為水源,最終流入北運河,涉及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順義、通州7個區。
經過多年持續發力,大運河以線串珠、以珠帶面的發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方面,本市已經攻堅完成白浮泉遺址騰退,聯動沿線8省市舉辦非遺聯展。
最新印發的《工作要點》從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優化運河生態環境、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等五方面安排了32條具體任務。其中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賡續運河歷史文脈方面,將重點推進頤和園西宮門騰退保護,開展大運河通州段古河道二期考古調查,做好大運河古籍文化研究。
備受關注的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已建成,即將在近期開放。作為目前所知通州地區最早且唯一的漢代城址,路縣故城遺址是北京地區兩漢時期手工業遺存的首次大規模發現,為了解、復原路縣故城遺址的制陶、冶鑄等手工業生產提供了重要資料,將通州建城史向前推進2000多年。
大運河北京段補水5億立方米
優化運河生態環境也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關鍵。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披露,大運河北京段河道已補水5億立方米,北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通航,改造及新建濱水綠道50余公里。同時,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也有新突破,實現大運河京津冀段污水處理標準協同,全線基本實現無Ⅴ類和劣Ⅴ類河段。
在推進河道空間綜合治理、優化運河生態環境方面,今年將重點實施溫潮減河工程建設,推進壩河口蓄滯洪區建設,改造提升慶豐公園。
作為通州堰“2+2+1”防洪體系中的最后一塊“拼圖”,溫潮減河將促成溫榆河、潮白河“牽手”,工程位于通州、順義兩區交界,河道長約13公里。建成后,溫榆河標準洪水可通過溫潮減河分泄至潮白河。隨著河道綠化,北京東部也將新增一道長13公里的生態綠廊。溫潮減河巡河路也將與慢行系統融合,以6米寬慢行道路為主,滿足騎行、步行需求。根據水務部門此前披露的計劃,該工程預計2027年完工。
從酒仙橋乘船可到城市副中心
今年,本市將繼續推動沿線文旅融合發展,煥發運河時代風貌。此前,北京(通州)大運河5A級文化旅游景區成功創建,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建成開放,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煥新亮相。
“今年將重點圍繞挖掘文旅休閑資源與激發運河沿線融合發展活力,打造‘兩河一帶’濱水經濟區,推進壩河旅游通航,深化大運河5A級國家文化旅游景區建設。”相關負責人介紹。
其中,“兩河一帶”濱水經濟區主要圍繞亮馬河、壩河及周邊區域打造。頤堤港碼頭作為壩河通航始發碼頭和游船母港,已于今年3月完工并對外開放。15公里長的壩河游艇航線將在今年通航,市民從酒仙橋可乘船至城市副中心。
市民關注的公共空間配套將重點圍繞運河沿線空間品質改善與區域文化功能提升展開,主要包括推動永定河引水渠望塔宜居水岸公共空間改造、實施三大建筑濱河空間提升工程、加快特色小鎮發展等。
今年,運河兩岸也將有更多豐富的特色主題文化活動,包括京杭對話高質量啟幕、舉辦大運河主題系列活動、特色化運營北京城市圖書館、打造大運河藝術活動品牌、組織開展大運河文博活動、舉辦運河體育賽事等。(本報記者 曹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