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能源車企的生死簿上,威馬、高合、極越們的名字被重重劃下。當行業從“百家爭鳴”進入“寡頭競合”階段,那些曾高呼顛覆傳統的新勢力,正用倒下的身影給后來者寫下血淚注腳。這場洗牌背后藏著三條鐵律:技術護城河不夠深、資金鏈繃得太緊、市場定位飄忽不定。
汽車
威馬汽車:三年燒光180億的“燒錢游戲”
這家2014年就殺入賽道的“老炮兒”,曾手握溫州、黃岡兩大生產基地,卻因技術路線搖擺栽了跟頭。當同行死磕三電系統時,威馬還在糾結是造SUV還是轎車,結果2024年交付量暴跌至1.2萬輛,單車虧損超35萬元。更致命的是自建工廠的重資產模式,讓威馬在融資困難時直接窒息——就像蓋了五星級飯店卻沒人來吃飯,最終只能破產清算。
高合汽車:從50萬超跑到40萬SUV的“自由落體”
這個主打“科技豪華”的品牌,曾用HiPhi X的鷗翼門驚艷市場,但定價50萬+的“高冷”策略直接把自己逼進死胡同。2024年單月銷量跌到232輛時,創始人卻忙著套現離場,留下斷繳社保的員工和無人維保的車主。就像穿著高定西裝去工地搬磚,定位與實力的錯位讓高合成了行業笑柄。
汽車
極越汽車:百度吉利雙保險也救不了的“早產兒”
背靠兩大巨頭的極越,本該含著金湯匙出生,卻因過度依賴供應商成了“組裝廠”。當其他車企自研智駕芯片時,極越還在用96TOPS算力的“過時”方案,城市NOA功能遲遲無法落地。更尷尬的是,百度自動駕駛團隊的技術輸出速度,跟不上極越畫餅的速度,最終只能解散收場。
天際汽車:高端夢碎在10萬級市場的“腳踩兩只船”
這個曾推出ME7售價36萬的“野心家”,2024年突然殺入10萬級市場,結果兩頭不討好。高端用戶嫌品牌掉價,下沉市場又拼不過比亞迪海鷗。就像穿著西裝擠地鐵,既想保住格調又想走量,最終導致2024年交付量暴跌78%,銷售網絡直接崩盤。
汽車
合創汽車:地產資本撤退后的“裸泳者”
這個由珠江投管和廣汽集團聯手打造的品牌,2024年遭遇股東撤資后直接現出原形。A06轎車上市時吹噓的“3.7秒破百”,實際續航卻比官方數據少100公里,車主維權視頻在抖音刷屏。更致命的是庫存積壓嚴重,經銷商被迫現款提車,資金鏈瞬間斷裂。
這些倒下的車企用生命驗證了一個真理:新能源賽道不是短跑,而是需要十年磨一劍的馬拉松。比亞迪垂直整合電池、芯片產業鏈,硬是把成本壓低30%;特斯拉用4680電池把成本砍到78美元/kWh;理想靠增程式路線在2024年狂賣37.6萬輛。當頭部玩家在技術、成本、規模上筑起高墻時,還在玩PPT造車、概念炒作的新勢力,注定會被拍死在沙灘上。
汽車
2025年的淘汰賽只會更殘酷。行業門檻已經從年銷5萬輛暴漲到15萬輛,研發費用占比低于15%的企業連參賽資格都沒有。蔚來李斌說“沒有200億別來造車”,現在看來還是保守了——小米汽車光建工廠就砸了50億,華為每年在智駕上的投入超百億。當行業從“補貼哺育”進入“硬核廝殺”,活下來的必然是那些既有核心技術,又懂尊重市場的“六邊形戰士”。
對于還在牌桌上的玩家,2024年的血淚教訓足夠清晰:要么像比亞迪那樣死磕全產業鏈,要么像華為那樣用生態鎖定用戶,要么像理想那樣精準切入細分市場。那些還在用“汽車機器人”“元宇宙座艙”這些虛頭巴腦概念忽悠投資人的品牌,建議趕緊看看賬上現金還能撐幾個月——畢竟在新能源賽道,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