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媽媽哪里做得不好?
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出來一個優秀的女兒。
她24歲考上研究生,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別人用來激勵自家孩子的標桿。
可是我沒想到,她有一天會被確診為中度抑郁。
當時我拿著女兒的診斷報告站在醫院的走廊,腦海里一片空白,周圍人來人往,我的心卻猶如被澆了冰水一樣。
都是我的錯,我早該看出來的,女兒從上大學開始就情緒很不好,一直跟我說壓力太大了。
我以為剛進入新環境這是正常的,不是什么大問題,所以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我一直鼓勵女兒加油,相信她很快就會適應,不斷告訴她,她在我心里是最優秀的。
我以為女兒慢慢就會好起來,可是后來我發現女兒的狀態卻越來越差。
01
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她每周都會主動給我打電話,把心里的苦惱和學校的新鮮事講給我聽。
慢慢地,她就從每周一次電話變成了兩周甚至更長時間一次,我以為她是學習壓力大沒有時間,也就沒敢打擾她。
每次放假回來,我追問她在學校的情況,她也只是簡單說兩句就回自己的房間。
在家的時候,我和他爸爸想著辦法給她做好吃的,但是以前她愛吃的東西,現在卻說沒有胃口。
我們就帶她出去吃,可惜她還是興致不高。
回學校后,女兒打電話的間隔時間越來越長。
我擔心她,就主動給她打電話,每次都感覺她的情緒十分低落,跟我也沒話說,大多都是我說她聽。
02
就這樣跌跌撞撞地到了大四,她以前說過有考研的打算,我也十分鼓勵她繼續深造。
只有她爸爸有點反對,覺得還不如畢了業找個工作,反正研究生畢業一樣要找工作,還比別人少了4年工作經驗。
我絮絮叨叨地跟女兒說考研的好處,她最終聽從了我的建議,決定考研。
但是后來,她跟我們的聯系越來越少,發展到最后,她已經不肯接我們的電話。
我越來越焦慮,不知道她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聯系不到女兒,我只能給她們班的輔導員老師打電話,詢問她在學校的情況,并請求老師多關注一下女兒的狀態。
但是當天晚上,我就接到了她的電話,還沒等我高興,她在電話里大吼:
誰讓你給我們輔導員打電話的?你是不是在監視我?
女兒的暴躁讓我又生氣又委屈:
我不過是關心你,你為什么要這么想?是不是媽媽哪里做得不好?你以前什么話都跟媽媽說的。
電話對面的沉默讓我心慌,甚至急得快要哭出來,不斷追問她到底怎么了。
女兒輕輕說了句“對不起”就掛斷了電話。
孩子爸爸看到我失落落淚的樣子,無奈地搖頭嘆氣:
何苦把女兒逼成這樣?為難她,也為難了你自己。
我不禁更加委屈:
我什么時候逼她了?明明是她以前說要考研的,我只是鼓勵她繼續深造,以后能有更多更好的機會,我做錯了嗎?
看到孩子爸爸無話可說敗下陣來,我卻沒有任何勝利的感覺。
心慌心虛交織在一起,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難道女兒真的不想考研嗎?
03
好在終于得到了女兒順利考上研究生的消息,我以為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一切雨過天晴。
可是電話中的女兒,沒有任何高興喜悅的感覺,她好像只是機械地告訴我這個結果,又好像這一切與她無關。
我的喜悅瞬間被沖淡了很多,越發感覺她的情緒十分不對。
在我的再三懇求下,她才答應跟我來到醫院,卻確診了“中度抑郁”。
女兒卻好像突然松了一口氣,堅持辦理了休學。
我到處尋醫問藥,想盡了各種辦法,也花了不少冤枉錢。
后來我聽說有個中醫用針灸治好了很多抑郁患者,也帶著女兒找了過去。
更夸張的是,我婆婆信佛,她甚至認為我女兒是中邪了,跑去花了好多錢破解。
一年的時間,我們花光了20萬,而女兒的病卻始終不見好轉。
04
到底應該怎么辦?女兒真的是被我逼成這樣的嗎?
我感覺我也快要崩潰了,孩子爸爸不忍心,說他同事認識一個專門做心理療愈的專家朋友,不如去試試看。
之前也不是沒看過心理醫生,可是女兒一副拒絕溝通的模樣,根本不配合。
人家醫生給的建議,比如運動、曬太陽還有飲食療法,她回來也不聽也不做,所以根本沒效果。
但是孩子爸爸繼續堅持,聽說人家治好了很多類似的孩子。
就這樣,我們一家三口見到那個專家老師,沒想到真的找到了女兒的癥結所在。
專家朋友讓我們在外面等待,她單獨跟女兒溝通。
當女兒出來的時候,我看到她臉上的淚痕有些驚呆,這是從看病開始,第一次看到她有情緒。
朋友經過女兒的同意,把她們療愈的過程視頻展示給我們看。
視頻中有兩把椅子,她告訴我們這是“空椅子療法”。
女兒在視頻中傾訴,她從小到大,一直努力做父母眼中最優秀的孩子,但是越往上走,她就越吃力,壓力就越大。
媽媽一直鼓勵她好好加油,爸爸也相信她是最棒的,父母都以她為榮,她也想做到最好,但是她覺得好難,慢慢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他們的疼愛。
老師看到女兒開始落淚,她讓女兒換坐到另一把空椅子上。
當我知道自己抑郁的時候,反而松了一口氣,我好累,是不是這樣我就不需要努力了。
但是我媽還是不放過我,一直盯著我的病,他們的焦慮我都看在眼里,我就更覺得累。
她還是一直鼓勵我,相信我能夠走出來,但是我真的沒有力氣。他們越焦慮,我就越疲憊。”
屏幕外的我已經聽得泣不成聲,原來女兒的心結一直在我們身上,而且我這時才知道,原來她已經長時間失眠,非常痛苦。
朋友拍拍我的背,語重心長地跟我說:
“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身后的家庭出了問題。只解決孩子的問題,是治標不治本。
你的高期待像不斷追加的砝碼,給了孩子很大壓力,而害怕無法做到的焦慮又讓她內心十分壓抑,無法宣泄只能向內自我攻擊,最終壓垮了孩子的情緒天平,抑郁也就隨之而來。
而她抑郁后,你們試圖用更多的愛挽救她,但是你們的焦慮和擔心,她同樣感受得到,所以就更加自責,抑郁情緒就更加得不到緩解。
抑郁的根源不是怨恨、報復你們,而是厭棄自己,嫌自己不夠好。”
這時我才明白,原來女兒的自我價值被“優秀”綁架了。
她從小習慣了用成績、學歷換取認可,內心深處可能住著一個聲音:“只有做到最好,才值得被愛。”
這種持續的自我苛求,就像背著巨石爬山,總有一刻會耗盡最后一絲力氣。
抑郁不是她的“脆弱”,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我太累了,真的撐不住了。”
05
然后專家老師告訴我們,解決抑郁的辦法只有一個字:不是愛,而是“熬”。
PART.01
放棄“解開心結孩子立馬能好”的妄想
抑郁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它的治愈更不是立竿見影的。
英國心理學家比昂說過:
“關系的本質,是誰在制造壓力,誰容納和化解壓力。”
父母需要做孩子的“容器”,去容納和化解孩子的焦慮和壓力。
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真正接納孩子,看到她的情緒,尊重她的選擇,放下高期待。
不能功利、不能急躁更不能焦慮,要情緒穩定地對待孩子的表現,不能給她施加壓力。
PART.02
用陪伴代替鼓勵
陪伴的正確打開方式:
01
無聲陪伴
疊衣服/看書等低存在感共處
02
建立"安全詞"
當TA說"蒲公英"即代表需要獨處
03
肢體關懷
梳頭、蓋毯子等非語言接觸
?? 切忌:強行喂食、奪手機、24小時監控
PART.03
把“優秀”換成“活著就好”
試著在心里做一個減法:暫時放下對“研究生”“別人家的孩子”的期待,先看見那個“撐不下去”的女兒。
當她暴躁、失眠時,或許不需要追問“為什么”,而是輕輕說:“媽媽在,你可以哭,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這種無條件的接納,比“愛”更有力量——因為它讓孩子知道,她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珍惜,不需要用任何成就交換。
PART.04
把關注點從孩子身上移開
養育孩子就像打理盆栽,過度修剪會扼殺生命力,適度放手才能看見他自然生長的姿態。
當父母過度關注孩子時,傳遞給她的直觀感受就是不被信任,還有期待、投射和目的。
尤其是抑郁的人,控制不住自己的低落情緒,父母過度關注,還要不斷付出和犧牲,會給她帶來極大的壓力,更害怕讓父母失望。
06
聽完朋友的話我瞬間豁然開朗,知道怎么做了,反而沒那么焦慮了。
回去后,我和孩子爸爸商量,決定“放手”,安心過好我們倆的生活,出去過二人世界、逛街、逛超市、吃完飯出去散步等等,不再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在家的時候就默默陪伴她,不說話不焦慮,情緒穩定地陪在她身邊讀書或者幫她疊疊衣服。
每天的三頓飯我都會做好放在餐桌,即使女兒不吃同樣如此。
慢慢地,三個月的時間,女兒真的好了很多。
她雖然飯量還是很小,但已經開始按時吃飯;雖然還是熬夜玩手機,但是時間已經縮短了很多。
而且她開始主動說:媽媽,你們出去玩也不帶我,下次出去爬山喊我,我也想出去運動。
我和孩子爸爸偷偷對望了一下,內心竊喜,但是假裝若無其事地答應下來。
又過了一個月,女兒主動要求去醫院復查,結果顯示她的抑郁情緒好了很多,只要控制好,完全可以正常生活。
回去后,我們開誠布公地跟女兒談,是要繼續讀研還是找工作或者在家,都由她自己做決定,我們完全沒意見,不管她怎么選,未來如何,我們依然愛她。
女兒的眼中閃著淚花,她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輕松自在,然后選擇了繼續讀研,但這一次,不是因為我的期待,而是她自己深思熟慮后發自內心的選擇。
當父母能蹲下來,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會發現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她是否吃得好、睡得香,是否有真心的朋友,是否在某個瞬間感受到純粹的快樂。
抑郁的陰影或許漫長,但當你不再要求孩子“你必須穿過黑暗”,而是說“我陪你等天亮”,希望就已在裂縫中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