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介紹
咨詢人:男生父母
男生年齡:29歲
專家服務老師:劉瑩老師及其督導小組
情況介紹:抑郁躺平,不工作、沉迷手機無法自拔,仇視拉黑父母。
隨著療愈的深入,男生自信心增強,抑郁情緒得到緩解,沉迷手機的現象也基本消失,做好了外出工作的準備;
與父母的關系越來越親密,親子質量明顯提高
凌晨兩點,哐當一聲;
四分五裂的相框在我心里裂出無數殘片。
相框里是兒子大學時拍攝的全家福;
照片中兒子攬著我和他爸的肩膀,笑容燦爛。
如今他卻拿這個砸在我臉上,嘶吼著:
“滾,不要讓我看到你們,我惡心!”
自從他檢查出抑郁,我們一家都掉入深不見底的深淵。
躺平、啃老、不工作、沉迷游戲.....
我想不明白曾經那個陽光自信的兒子,為何會變成今天面目全非的樣子!
(圖片為網絡圖片,侵權請聯系刪除)
陽光開朗的兒子抑郁躺平了五年
兒子的成績雖然不是多么優秀。
但性格開朗自信、非常好相處;
從小到大,他身邊的小伙伴都特別喜歡與他玩耍。
就連任課老師也評價兒子是個樂于助人的熱心腸。
初中時他主動組織同學給流浪貓搭窩;
高中運動會背著崴腳的同學跑完全程;
大學迎新季連續三天幫新生搬行李。
那時的他像小太陽,所到之處皆是歡聲笑語。
然而,變故發生在畢業的那年冬天。
就像很多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一樣,對未來充滿雄心壯志。
然而三個月后,整個人都瘦了一圈。
起初我以為他只是求職受挫。
直到發現他把自己鎖在房間;
窗簾緊閉,電腦屏幕的藍光映著他蒼白的臉。
“兒子,出來吃點飯?”
我第三次敲響兒子的房門,里面傳來兒子罵罵咧咧的游戲聲。
“靠,笨死你算了,往左、往左....”
“我說了別打擾我,你能不能別這么煩人!”
餐桌上的飯菜涼了又熱,直到深夜都沒出現。
雖然,后來他也陸續工作了一段時間;
可每一份都干幾個月就放棄了。
人也變得越來越懶散,到后來連房門都不愿意出去。
直到一個朋友提醒兒子可能抑郁了。
我們連哄帶騙把他拉到醫院做檢查,果然中度抑郁!
確診抑郁后,兒子也徹底躺平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那天正在廚房做飯,突然客廳方向傳來摔東西的聲音。
趕緊沖出去,看見兒子正把游戲機往地上砸。
“你到底要鬧到什么時候?”
他爸爸舉起的手最終砸在門框上。
兒子蜷縮在墻角,眼神空洞得像深不見底的井:
“你們根本不懂......”
又是一年冬天,這是他躺平的第五個年頭。
我望著堆積的落葉;
突然想起他小時候總愛把落葉掃成一堆;
然后歡快地跳進去,笑聲能傳出幾條街。
現在,那笑聲就像被按下刪除鍵的音頻,在記憶里永遠消失了。
沒有歸屬感的孩子永遠都在流浪
三十而立的大好年華;
同齡人不是早已結婚生子就是事業有成。
可兒子呢?
躺平、啃老、沉迷游戲世界不可自拔....
為了幫他走出陰霾;
我甚至被他奶奶說服,去寺廟燒香拜佛!
然而別說有所好轉,現在更是把我和他爸都拉入了黑名單。
我幾乎絕望,好多次都想放棄;
可腦海里總是閃現出他燦爛的笑臉;
不,不該是這樣,他應該有更好的未來!
我開始到處尋醫問診,咨詢朋友、自己學習....
最后,朋友從網上給我介紹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咨詢師。
起初我覺得很不靠譜,內心很抗拒。
但朋友說可以近距離感受下,先與老師聊聊試試。
最終我被朋友說服!
第一次見面我很忐忑,害怕被套路推銷課程。
然而,事情出乎我的意料。
老師很耐心的聽完我的敘述后了然的說了句:
“童年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終將成為心底的的黑洞。”
老師繼續給解釋道:
孩子的心理問題是因為他的情感被剝奪。
也就是,孩子的正常的情緒體驗被剝奪,既體驗不到愉快情緒,如好奇、喜悅、快樂和情愛等。
也體驗不到不愉快的情緒,如生氣、害怕、猜忌等。
老師的話猶如重磅一擊,瞬間激活我過去的記憶。
我和孩子爸爸都不擅長情感表達,再加上覺得他是男孩,所以一直都放養、糙養。
對他的喜悅、悲傷、恐懼等情緒經常無動于衷。
小時候他哭著說:“我很害怕。”
我們的回應永遠都是:“別矯情!”
甚至還經常向他灌輸,“我們養他不容易,他要懂事、要聽話。”
我崩潰了,我哭著告訴咨詢師:“一定要幫幫孩子!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
因為讓全天下父母最心碎的,不是孩子受傷,而是孩子因自己而受傷!
(圖片為網絡圖片,侵權請聯系刪除)
找到癥結后,兒子走出困境
療愈之前,老師詳細分析了我們家存在的問題:
1.情感回應長期缺失:
兒子的喜悅、悲傷、恐懼等情緒未得到我們的重視和回應。
比如:兒子因挫折哭泣時,經常被我們指責, “這點小事就哭,太沒用”。
2.持續性陪伴不足:
我們都是工作族,因工作繁忙、長期外出等原因;
在兒子成長中處于物理或心理上的缺席狀態。
尤其他爸爸,幾乎沒參與過兒子的生活照料和教育。
3.過度控制與高壓教育:
我們對兒子的生活、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控制;
要求他絕對服從我們的安排,否定兒子的自主選擇權。
兒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輔導班時,我們卻強逼他選擇“有用”的課程。
4.頻繁爭吵與家庭沖突:
我和他爸通過相親認識,感情并不深,還經常發生激烈爭吵、冷戰;
甚至出現肢體沖突,家庭氛圍長期緊張不安。
兒子就是在這種長期窒息的環境下長大的。
久而久之,這會讓他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導致家庭不和睦;
從而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愧疚,心理壓力不斷增大,進而影響了心理健康。
老師說,要打破 “情感剝奪” 陷阱,需從重建信任、引導情感表達和改善家庭互動多方面入手。
咨詢師針對我們家庭,給我們指出了幾種方法,我總結如下:
1.建立安全信任關系,修復情感聯結:
咨詢師通過非評判性的傾聽與共情,讓兒子感受到被接納。
比如在咨詢室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采用溫和、耐心的溝通方式;
主動分享與兒子類似經歷的案例,拉近彼此距離;
讓兒子愿意敞開心扉,重建對他人的信任,填補情感缺失的空洞。
2.引導情感表達,釋放壓抑情緒:
運用繪畫治療、沙盤游戲等藝術表達形式,幫助兒子將難以言說的情緒可視化。
同時設置 “情緒日記” 環節,鼓勵他記錄每天的感受和想法;
并在咨詢時一起探討,逐步引導他直面內心壓抑的情感,學會正確表達與釋放。
3.開展家庭治療,重塑家庭情感模式:
組織我們與兒子共同參與家庭治療;
引導父母意識到過往情感剝奪的行為模式;
學習積極的溝通技巧。
如主動傾聽、給予肯定和鼓勵、尊重兒子的想法和選擇。
通過模擬家庭場景練習,改善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方式。
在家庭內部重建健康、溫暖的情感環境;
為兒子的康復提供有力支持 。
按照老師的指引,我們嘗試了一段時間;
果然,兒子的情緒漸漸平穩了,他情緒崩潰的次數越來越少。
而且,沉迷手機的的現象也基本消失。
那天飯桌上,兒子拿出手機問我們“這份工作怎么樣,他想去面試下!”
兒子的話讓我喜極而泣;
孩子爸爸也濕了眼眶,拍著他的肩膀說:
“無論你做什么,我們都支持你。”
這場因錯誤教育而導致的磨難,終于在歷經數年后迎來了完美結局!
(圖片為網絡圖片,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