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墨君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央視罕見披露:殲-10CE擊落"陣風"的體系化作戰密碼
2025年5月,央視一檔解密節目震撼全球軍事觀察界——首次完整披露了巴基斯坦空軍使用中國殲-10CE戰機擊落法國"陣風"戰斗機的全過程。
這一被稱為"A鎖、B射、C導"的作戰流程,不僅展示了中國軍工技術的飛躍,更揭示了現代空戰形態的革命性變革。
"A鎖"階段由紅旗-9地面遠程防空系統完成對"陣風"戰機的探測與鎖定,這一步驟突破了傳統空戰依賴機載雷達的局限。
紅旗-9系統配備的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遠超戰機雷達,能在更遠距離發現目標,為整個作戰體系提供關鍵先機。
隨后進入"B射"階段,殲-10CE發射PL-15E空空導彈,這種導彈以其超遠射程和主動雷達制導能力聞名。
最后"C導"階段由預警機接手,對發射后的PL-15E進行中段修正和末段引導,確保導彈以最佳軌跡和最高精度命中目標。
這一作戰流程的精妙之處在于,它并非依賴單一武器的性能突破,而是通過?體系融合?將各子系統的優勢最大化。
殲-10CE作為四代半戰機,其有源相控陣雷達本已具備優秀的超視距作戰能力,但在這一體系下,它主動"讓賢",將探測任務交給更專業的紅旗-9系統,自身則專注于導彈發射平臺的角色。
這種"各司其職、優勢互補"的作戰理念,標志著中國空軍已從追求單一裝備性能,轉向注重?體系效能?的整體思維。
中制作戰體系VS美式空戰:一場軍事哲學的根本差異
央視披露的這一作戰體系,與美軍主導的現代空戰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空戰體系雖然也強調多平臺協同,但核心仍以預警機+戰斗機組合為主,地面防空系統僅承擔輔助性的防空補漏任務。
而中國體系則徹底打破了這種層級觀念,?地面防空系統?不再是被動防御工具,而是主動參與進攻鏈的關鍵節點,甚至能替代戰機雷達承擔探測鎖定功能。
這種差異背后是軍事哲學的根本不同。
美軍體系反映了其"?空中優勢?"傳統,強調戰機的核心地位;
而中制體系則體現了"?網絡中心戰?"思想的深化,任何平臺都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根據任務需要動態分配角色。
用央視節目中的話說,"換了殲-7怕也能完成任務"——這絕非夸張,而是體系化作戰降低了對單一平臺性能依賴的真實寫照。
更令人深思的是,巴基斯坦操作的這個體系還并非最完善版本。
可以想象,解放軍自身使用的完整版中制作戰體系,其效能將更為驚人。
這種體系不僅適用于空中對抗,還可擴展至海上、陸地等多域作戰,展現出極強的?適應性?和?擴展性?。
稀土王牌與貿易戰:特朗普急迫訪華背后的戰略焦慮
就在央視披露殲-10CE作戰細節的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訪華意愿,一周內三次通過外交渠道表達這一訴求。
這種急迫性背后,是中國在貿易戰中打出的一系列?戰略組合拳?,已讓美國感受到切膚之痛。
稀土管制是中國最有效的反制手段之一。
2025年4月,中國對釤、鏑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直接打擊了美國軍工和科技產業命脈。
數據顯示,美國87%的武器系統依賴中國關鍵礦產,F-35戰機每架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而中國掌控全球92%的精煉產能。
五角大樓曾秘密啟用戰略儲備,卻發現83.7%的稀土仍來自中國。
美媒不得不承認:"我們的F-47戰機還在圖紙上,中國人的六代機已試飛"。
與此同時,中國在貿易戰中的?精準反擊?令特朗普政府措手不及。
暫停接收波音飛機的決定直接影響了波音全年收入的15%,而國產C919大飛機在2025年已交付三大航司12架,次年產能計劃提升至30架,正逐步取代波音737系列的市場地位。
當特朗普宣布對華商品加征高達245%的關稅時,中國沒有選擇對等報復,而是以暫停采購波音產品的決策讓美國航空業陷入恐慌。
特朗普的訪華提議看似主動,實則充滿無奈。
2025年1月,他曾承諾"百日訪華",卻在3月突然對華加征104%關稅,4月發起造船業301調查,5月制裁華為"昇騰"AI芯片,形成"承諾-背叛"的循環。
這種反復無常嚴重透支了中美互信,導致中方態度從開放轉為"冷靜觀察"。
正如中國商務部所言:"談,要有誠意;打,奉陪到底"。
軍事科技井噴:中國高端裝備突破美方封鎖
與貿易戰相呼應的是中國軍事科技的集中爆發。
就在特朗普炒作"中國崩潰論"的同時,解放軍在24小時內展示了四大"殺手锏":
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上海至深圳航線首飛,一個月內實現兩次航線"上新",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突破波音空客壟斷。
天問二號行星探測器?進入最后發射流程,中國航天突破"沃爾夫條款"封鎖,在深空探測領域大步前進。
殲-36六代機?低空通場視頻引發網絡熱議,與美國尚在圖紙階段的F-47形成鮮明對比。
殲-10CE的實戰驗證?通過央視披露,展示中國不僅擁有先進裝備,更具備將裝備轉化為戰斗力的體系能力。
這些成就共同構成了中國對抗美國遏制的?實力基礎?。
當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和科技封鎖壓制中國發展時,中國反而在壓力下加速了自主創新步伐。國產替代從口號變為現實,在航空、航天、軍事等多個領域形成突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六代機發展已明顯領先美國。
當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美國第六代戰機F-47"即將首飛"時,中國殲-36已進行多次試飛,其"剃頭式"低空通場展示了優異的低空機動性能。
而美方F-47面臨鴨翼設計破壞隱身性、單機造價高達3億美元等技術困境,300架采購計劃需要900億美元預算,卻連原型機都未真正飛起。
戰略啟示:從實力地位出發塑造中美關系新范式
殲-10CE擊落"陣風"的案例和中美當前的戰略博弈,提供了幾點深刻啟示:
體系優勢勝過單一裝備?。
現代戰爭不再是武器間的簡單對抗,而是體系與體系的較量。
中國通過"網絡中心戰"思維,將地面防空、戰斗機、預警機等要素有機整合,形成了1+1>2的作戰效能。
這種體系不僅更難被模仿,而且能不斷吸納新技術、新平臺,具備持續進化能力。
經濟與軍事手段相輔相成?。
中國在貿易戰中的反擊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其軍事技術進步提供了戰略底氣,而經濟手段又削弱了對手的軍工基礎。稀土管制直接影響美國高端武器生產,暫停波音采購打擊美國出口經濟,形成多維度壓力。
自主創新是突破封鎖的根本出路?。
從C919大飛機到天問二號探測器,中國在面對外部遏制時選擇加大研發投入,通過自主創新打破"卡脖子"困境。
這種戰略耐心和定力,比短期談判妥協更能帶來持久優勢。
特朗普急切要求訪華的表態,實質上承認了美國對華"極限施壓"策略的失敗。
當中國能同時在軍事科技、經濟韌性、外交定力等方面展現實力時,美國除了回到談判桌前尋求合作,已沒有更好選擇。
這也印證了一個根本道理:在國際關系中,?實力才是對話的基礎?,自強不息才是應對挑戰的根本之道。
當前的中美博弈已進入新階段,中國正以體系化軍事建設、科技自主創新和經濟內循環能力,重新定義兩國關系的平衡點。
殲-10CE背后的中制作戰體系不僅是軍事革命,更是一種戰略思維的彰顯——在21世紀的大國競爭中,系統對抗將取代單點突破,持久耐力將勝過短期施壓,而這正是中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所在。
#子墨君一軍事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