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子堡墓群位于重慶高新區白市驛鎮九里村二社。為配合高新區九里片區項目(二期)工程建設,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考古工作隊在磨子堡墓群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磨子堡墓群位置圖
磨子堡墓群環境照
工作概況
本次考古工作共清理宋代石室墓18座,這批墓葬以雙室墓為主,整體保存較好,多數未受盜擾。共出土銅、瓷、陶等各類器物標本81件(套)。另清理清代石室墓1座(M10,M為墓葬,下文同),因保存較差,僅存底板,暫不介紹。實際發掘面積518平方米。
磨子堡墓群全景
現將各時期墓葬介紹如下:
1.北宋墓葬
共4座,包括M2、M4、M18、M19,均為單室墓。
M2、M4坐北朝南,位于發掘區東側,頂部均被破壞,由多塊石板上下拼接組成單層封門,后龕置于熟土二層臺上,M2后龕平面呈梯形,M4側壁前后錯置石板形成2對側龕。兩座墓葬均無雕刻花紋,未見人骨,僅M4保留棺釘。
M2完工俯視照
M4完工俯視照
M18、M19坐西朝東,墓向略偏南,位于發掘區中部北側,保存完整,M18東北角疊壓于南宋墓葬M17下方。兩座墓葬均平頂直壁,由八字擋墻、抵門石、封門、墓室、棺床、后龕組成,墓室較狹長,后龕平面呈梯形,素面,置于熟土二層臺上,棺床形制與M4相近,隨葬器物均在下葬時破壞,兩座墓葬均無雕刻花紋,未見人骨、葬具。根據出土器物及墓葬形制判斷,M18、M19年代相近且晚于M2、M4。
M18、M19完工俯視照
2.南宋墓葬
共14座,包括單、雙、三室墓,均為南宋晚期墓葬,可分為3組。
第一組:M1、M3、M6、M9、M12、M13、M14、M17
共8座,以雙室墓為主,有少量單室、三室墓。均坐西朝東,依地勢順坡而建,除M13擋墻疊壓M14部分墓壙之外,無疊壓打破關系,結構保存較完整。該組墓葬形制接近,門額均飾豎欞紋,大部分有八字擋墻和抵門石,封門大部分呈對開式,墓頂呈藻井頂或平頂,后龕簡單樸素,少部分龕臺呈梯形,基本無雕刻紋飾,僅少數后龕龕楣有火焰紋。隨葬品可見斗笠碗、黑瓷盞、青白瓷碟、青白瓷碗等南宋典型瓷器,初步判斷該組墓葬時代為南宋晚期。
M9正視照
M9-1后龕照
M17正視照
M17-1后龕照
M1-1后龕照
M1-2后龕照
第二組:M11、M15、M16
共3座,坐西朝東,位于墓群第四排,發掘區西部最高處。墓葬結構簡單,平頂直壁,不設側龕,后龕簡單或無龕臺。其中,M15出土瓷盞與M13內瓷盞碎片形制一致,M11出土的瓷盞與M14內瓷盞形制一致,推測該組墓葬與第一組或屬同一族群且時代更晚。
M11完工正視照
M15完工45°照
第三組:M5、M7、M8
共3座,坐西朝東,均為單室墓,位于發掘區東北,墓葬結構簡單,平頂直壁,石材用料差而薄,M7、M8設素面龕臺。隨葬品可見白瓷碗,銅簪。初步判斷該組墓葬雖時代與第一組相近,但或屬另一族群。
M7、M8完工45°照
主要收獲
本次考古發掘圓滿完成工作任務,共清理北宋墓葬4座、南宋墓葬14座,主要收獲如下:
1.北宋墓葬中,M2、M4為一組,其中M2出土有厚胎盞、M4出土有開元通寶、執壺等,推測其年代應不晚于北宋早期,或能早至五代;M18、M19與M2、M4墓葬形制相似,出土器物年代略晚于后者。兩墓后龕均筑于熟土二層臺上,特別是M18棺床修筑方式與M4相同且不見于其他墓葬,表現出鮮明的過渡關系,反映了北宋早中期喪葬習俗的變化。這批墓葬的發現豐富了重慶主城區北宋早中期墓葬的實物材料,對后期開展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南宋墓葬朝向一致,依山勢層級修建,東低西高,多排有序分布,表現出川渝山地區域宋代家族墓地典型特征。各墓葬之間基本無疊壓打破關系,反映出一定的布局規劃意識。這批墓葬形制結構相對簡單,為中小型平民墓,時代均為南宋晚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族群。一族群墓葬形制是以雙室墓為主,并由雙室墓向單室墓過渡,墓頂由藻井頂逐漸轉變為平頂,隨葬品組合也有階段性變化;第二族群形制特征為平頂單室墓,墓室用材相對粗糙,通過對出土器物觀察判斷,其年代與上述另一族群早期墓葬相近。綜合來看,這批墓葬保存較為完整、出土器物相對豐富,為研究該區域南宋中晚期墓葬形制、分期斷代、喪葬觀念等多方面提供重要新材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