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同學群看看,你是不是發(fā)現(xiàn)有這么一些同學,他們在群里從不發(fā)言,一直在潛水,但又不退群,也不參加同學聚會?
這種現(xiàn)象,幾乎在每個同學群里都有。有的人就覺得奇怪了,他們既然不在群里發(fā)言,又不參加同學聚會,何必還要留在同學群里?干脆退群好了!
但他們又不退群,執(zhí)著地留在群里,成為著群里的一份子。
其實在上學時,班里也有這樣的同學,他默默地來上學,放學時又默默地走了。所以直到畢業(yè),有的同學都還不認識他,等到畢業(yè)后,同學們對他的印象就更模糊了。
不過,上學時是必須要去班里的,但現(xiàn)在的同學群,可不是必須要在群里的。如果不喜歡這個群,完全可以退群,沒必要待在群里,但他們又偏偏不退群。
那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其實,想法不外乎下面這4種情況。
1、太忙了,沒工夫
有些人并不是不喜歡同學群,也并不是不愿意參加同學聚會,只是因為太忙了,忙得實在沒有時間維持同學關系。
比如那些工作12個小時的人,對他們來說,吃飯、睡覺都覺得時間不夠,哪還有工夫去同學群里瞎聊天呢?對于同學聚會,更是沒有時間參加了。
他們沒工夫維護同學關系,但他們是需要同學關系的,所以他們很珍惜這個同學群,也就不退群了。
不退群,偶爾瞄一眼同學們的聊天,就感覺自己和同學們在一起。看著同學們的聊天記錄,了解著同學們的生活情況,等于拉近著自己和同學們之間的關系,這也感覺很好。
2、因為自卑
在學校時,同學之間是平等的,大家各方面都差不多。
但踏上社會后,情況就不一樣了。有的人事業(yè)上平步青云,升官發(fā)財,婚姻和家庭也非常好;有的人卻事業(yè)不如意,婚姻和家庭也不幸福,還遭遇了各種倒霉事。
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并不一定是自己不努力。這個社會的競爭很殘酷,有時還要靠點運氣。如果你運氣不好,再加上不努力,那就會諸事不順了。
自己的境況不好,會覺得自卑,就不愿意被同學們關注,更不愿意被同學們議論了。所以就不在群里發(fā)言,不參加同學聚會,只是默默地關注著同學們的動態(tài)。
他們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心理,是不想被人嘲笑,不想自討沒趣。但他們同樣也是渴望同學情誼的,也懷念著曾經(jīng)讀書時的青春歲月,所以就不退群。
3、不好意思退群
有些人在群里不發(fā)言,也不參加同學聚會,是真的不想跟老同學們有交往了。其實畢業(yè)后,大家各奔東西,都是各過各的,沒交集了,也沒多少情分了。
如果是分別10幾年或20幾年的同學,其實跟陌生人也沒多大差別了。這么多年,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感受也不同,已經(jīng)沒有多少共同語言了。
有些人不愿意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種他認為無用的社交上,所以不愿意在同學群里發(fā)言,也不參加同學聚會。
但他們又不好意思退群,怕同學們說自己不合群,更是不好意思面對拉自己進群的那個同學。人家把自己當同學,拉自己進群了,自己卻不識抬舉,退群了,感覺這樣說不過去。
所以就勉強留在群里,但對于在群里發(fā)言和同學聚會,他們真心不感興趣,那不就不加入了。
4、當成備用人脈
一個同學群里,總歸有些相對混得比較好的人的。這些人有頭有臉,有錢有勢,在社會上比較吃得開,辦事相對容易。
有些留在同學群里不發(fā)言、不退群,又不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實際上就是把這同學群當成備用的人脈了。雖然眼下不需要這層同學關系,但也許哪天需要了呢!
比如孩子要升學了,自己沒辦法把孩子弄進好的學校,但又想讓孩子上好的學校。這時,想起同學群里某人在當教育局領導,那就可以找這個同學了,說不定同學能幫上忙呢!
這類人很勢利,并非是出于同學的情誼而不退群的,完全是出于利用同學關系的目的而留在群里。
但也沒辦法,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的。為了生存得更好,很多人都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的,包括利用同學關系。
結語:
曾經(jīng)年少時,同學之間的情誼是很純真的,那時還沒被社會這只大染缸染過。但等到畢業(yè)后,再進入的同學群,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同學群里的人也變得復雜了。
那些在同學群里不發(fā)言、不退群,又不參加聚會的人,想法不外乎上面那4種。但不管怎么樣,曾經(jīng)同窗一場,曾經(jīng)的同學情誼還是非常美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