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夢瑤
清晨的1922電競新媒體產業園廣場上,幾位老人正對著手機鏡頭直播太極拳教學,身后不遠處是官扎營街道世茂天城中心社區文化書院精心打造的“成豐記憶館”;午后的無影山街道翡翠郡社區科普大學,專業老師帶著孩子們拆解智能機器人;傍晚的南村街道西區社區文化書院“和樂鄰里”廚房,氤氳的熱氣里映出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隔壁的“泉城書房”飄來陣陣墨香……在天橋區,“文化書院”的概念已深深融入每一個社區。
從城市有機更新到文化空間的融合打造,再到群眾自發組織的各類活動,今年以來,文化書院的創新實踐正在重構天橋基層服務新圖景,成為凝聚民心、賦能治理的“精神引擎”。
以陣地筑基
打造文化書院全齡服務生態圈
“以前一提書院,總覺得是古人讀書的地方,和咱老百姓有啥關系?”堤口路街道無影山中路社區居民丁芳的疑問,曾是天橋區文化書院建設面臨的共同課題——如何讓文化基因與社區生活共振?
答案,就藏在天橋區對文化書院陣地空間的科學利用中。近年來,天橋區以陣地建設為抓手,統籌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公園等轄區及周邊各類陣地資源,創新推行“錯時使用”與“全齡共享”機制,依據居民需求精準匹配文化服務,將社區文化書院打造成“家門口”的文化教育綜合體,讓優質文化服務觸手可及。
各文化書院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無影山街道中路社區文化書院對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行“時間切片”管理機制,白天是銀發群體的“樂活天地”,傍晚化身“四點半課堂”,夜晚點亮“青年夜校”,收納技巧、健身塑形等課程深受居民喜愛;金色陽光花園社區依托1100平方米陣地,打造“陽光筑夢行”公益平臺,年均開展親子閱讀、黨史學習等活動120余場;寶華街道康成花園社區聯動轄區教育基地、科普場館,搭建一站式服務平臺,周末親子活動、寒暑假公益課堂精彩紛呈,還攜手喜馬拉雅推出“書院有聲圖書館”,實現閱讀學習“隨時在線”。
南村街道西區社區更是另辟蹊徑,創新設立“睦鄰提案”機制,通過“居民提需求—社區列清單—多方認領辦”的閉環流程,精準繪制涵蓋老青幼三代人群的《社區文化需求熱力圖》,圍繞歌唱、舞蹈等12類高頻需求,逐步升級連心家園黨群服務中心、泉城書房等20余處文化場館,通過朝霞藝術團、朝藝腰鼓隊等18個社群文體活動,以及“朝華集萃”幸福家園、公益創投等文化項目,讓老中青幼三代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舞臺。
以隊伍為核
激活文化書院內生發展新動能
“退休前就愛唱戲,可惜沒工夫琢磨;現在跟著專業老師排話劇,每天過得比上班還充實!”70歲的張傳明在緯北路街道織夢文化廣場的水杉林下調試戲服,身后是錦繡華府社區文化書院舞蹈志愿服務隊排演的工廠往事主題話劇。這位曾在工廠工作30年的退休職工,如今成了社區文化隊伍的“臺柱子”——他的故事,正是天橋區以隊伍建設激活文化書院內生動力的生動縮影。
文化服務的可持續性在于“人的覺醒”。天橋區通過挖掘“社區文化種子”,構建起“文化能人引領+專業力量支撐+居民廣泛參與”的立體隊伍體系。其中,退休文藝愛好者變身“草根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設“大師工作坊”,第三方社會組織組建“專業師資隊伍”,形成“老帶新、新促老”的傳承閉環。截至目前,全區已有417支群眾自組織文化隊伍活躍在基層,年均開展活動超5000場次。
各書院以隊伍建設為支點,撬動起基層文化的“化學反應”。在北坦街道北關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孫克福的“面塑講習站”每周吸引30余位學員,72歲的彭為民則帶著“愛心串珠隊”將手工藝品義賣所得用于助老公益。這些由“北關姐姐”志愿者團隊孵化的文化隊伍,依托“泉學e站”“流動圖書站”等12個共享平臺,將文化服務嵌入居民茶余飯后。“孫克福講習站”成立以來,已培養出15名“民間手藝人”,形成“傳幫帶”的良性循環。
無影山街道翡翠郡社區的夏日科普節上,科技志愿者的靜電實驗攤位被孩子們團團圍住,中醫志愿者的穴位按摩服務讓老人排隊等候。最亮眼的當屬社區舞龍隊——37條健身龍在陽光下翻飛,鱗片閃爍間,58歲的隊長王建軍指揮若定:“隊伍從7人發展到42人,年輕人主動學舞龍,傳統民俗也有了新活力。”
以文化隊伍激活基層內生動力,在北村街道北村東區社區達到了新高度。全省首個工人文化主題展覽館里陳列的舊糧票、搪瓷缸等不斷引發集體回憶,社區同步編纂了《印象·北村》圖冊,打造“尚工場”“聚力場”文化廣場,在40余個文化樓道彩繪工人奮斗場景,不斷激發“工匠能人”自治力量,建立起涵蓋文化藝術、傳統技藝等領域的“工匠能人庫”,成立書法、手工、歌舞、武術等興趣隊伍,將個人專長轉化為社區服務動能,形成“能人帶頭、居民響應”的自治新格局。
以品牌賦能
點燃文化書院基層治理強引擎
在南村街道西區社區文化書院,朝霞藝術團的阿姨們白天排練舞蹈,晚上化身“百姓宣講團”,用快板演繹垃圾分類政策;藝術團藝術總監杜根發在托管班教孩子們演唱紅色歌曲,閑暇時順便打掃了樓道衛生。社區文化書院創新打造“文化+”工作模式,將矛盾化解融入文化場景,依托網格議事角、樓棟說事崗等平臺,以“連心家園議事十條”為原則,共收集社區建設建議百余條。圍繞停車管理問題,廣泛征集民意,探索出“1635+”停車管理模式,徹底解決了停車難問題,形成了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社區12345工單逐年下降,物業費收繳率躍升至95%。
天橋區在文化書院實踐中,以“一書院一特色”為路徑,將品牌建設作為融入基層治理的關鍵抓手。各書院打造“文化+治理”“公益+文化”等多元品牌矩陣,推動文化書院從文化空間升級為治理平臺,實現文化浸潤與治理效能雙向提升,為基層治理注入精神動能。
官扎營街道世茂天城中心社區文化書院,面對年輕白領多、“候鳥”父母多、居民間陌生感強的問題現狀,精心打造“世茂?心家圓”特色品牌,構建起“聚家”“聯家”“和家”三維文化體系,引領居民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區大家庭,在鄰里互助中傳遞溫暖,書院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日益增強。
北園街道黃橋社區文化書院創新“公益+文化”社區治理新模式,與濟南市達濟公益服務中心聯合孵化文明實踐項目,聚焦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情感聯結,通過開設“老街坊故事匯”等特色活動,系統挖掘黃橋文化記憶,有效培育群眾對社區的情感認同與歸屬,推動文明實踐從“單向輸出”走向“雙向互動”。
堤口路街道金色陽光花園社區文化書院統籌轄區共建單位、師資力量、志愿團隊等優質資源,打造“陽光一卡通”文明實踐項目,持續吸納誠信經營、熱心公益的共建單位。一方面形成“居民需求—企業服務—社區協調”的閉環機制,另一方面組建“銀雁管家團”志愿服務隊,培育優秀社區主理人,攜手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堅實堡壘。
在天橋,通過空間重構、資源整合與治理創新,文化書院已不僅是文化空間,更成為了基層治理的“軟實力”。下一步,天橋區將持續推動文化書院品牌化升級,讓傳統文化浸潤社區、凝聚治理共識,繪制出更具溫度的城市圖景。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