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作家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過:"老人們早早地失去了他們的老伴,他們的孩子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孤獨地生活著,卻又努力地想為孩子們多做些什么。"這話戳中了多少帶娃老人的心聲?
咱們這輩人,退了休本該享清福,卻一頭扎進孫子孫女的尿布奶粉堆里。可在錢的事兒上,真得學精點——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這寶要是總當冤大頭,那可不行。
帶娃辛苦,花錢更要明白,記住這"三花、三不花",才能既顧好小家,又不虧了自己。
一、三花:錢要花在刀刃上,別委屈了自己
1. 花在健康上:身體是帶娃的本錢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精神。"鄰居王大媽帶孫子三年,總說"膝蓋疼忍忍就好",結果去年疼得下不了樓,最后花了上萬塊理療。咱們帶娃每天彎腰抱孩子、追著跑,比上班還累,該體檢就體檢,該買藥就買藥。記住了,你病倒了,兒女更操心。就像老輩人說的:"存錢不如存健康,省啥別省醫保卡。"
2. 花在夫妻感情上:帶娃別丟了老伴
"少年夫妻老來伴",好多老太太帶娃忙得跟老伴說不上話,最后各睡各屋。我表姐夫退休后跟表姐一起帶外孫,每天早晚倆人輪流看娃,騰出半小時去公園遛彎兒、跳廣場舞。有人笑他們"都當姥姥姥爺了還膩歪",表姐說:"孩子長大就飛走了,能陪我走到最后的還是老頭子。"錢花在倆人一起吃頓飯、看場電影上,比啥都值。
3. 花在社交上:別讓帶娃成了與世隔絕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老姐妹。"帶娃圈里好多老太太,除了接送孩子就是在家干活,連個能嘮嗑的人都沒有。樓下李阿姨每周三去老年大學學唱歌,帶娃之余還組了個"奶奶合唱團",現在見人就樂呵:"跟姐妹們在一起,比憋在家里看婆媳矛盾劇強多了。"花點小錢報個興趣班、參加個社區活動,心情好了,帶娃都更有勁兒。
二、三不花:不該掏的錢別掏,別慣壞了兒女
1. 不花在貼補子女無底洞上:救急不救窮
"升米恩,斗米仇",這道理得記牢。我同事她媽退休工資全貼給兒子還房貸,結果兒子隔三差五伸手要"孫子營養費"。后來老太太狠下心說"只負責帶娃,錢自己掙",兒子反而學會了節省。咱們幫襯兒女是情分,但不能讓他們覺得"父母的錢就是我的提款機"。記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慣出來的不是孝順,是依賴。
2. 不花在攀比上:人比人,氣死人
小區里總有老太太炫耀"我孫子穿的都是進口奶粉" "我閨女給我買的金鐲子",你可別跟著較勁。樓上張奶奶看別人給孫子報早教班,非要花半年積蓄跟風,結果孫子坐不住哭鬧,錢打了水漂。老話說"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咱帶娃圖的是省心,不是比誰家孫子起跑線更高。娃穿得干干凈凈、吃得健健康康,比啥都強。
3. 不花在委屈自己上:兒孫自有兒孫福
好多老太太帶娃時"摳"得要命:穿兒女淘汰的舊衣服,剩菜熱了三遍還吃,給孫子買玩具幾百塊不眨眼,給自己買雙拖鞋都挑最便宜的。可你想啊,你把自己熬成了"苦行僧",兒女看著也心疼,孫子長大了還覺得"奶奶就該省吃儉用"。記住:"老要張狂少要穩",該享的福別等,該花的錢別省,你活得舒展了,全家氛圍才更輕松。
帶娃這事兒,累身更累心。咱們當老人的,既想幫兒女分擔,又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但別忘了,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奶奶、姥姥。錢花在健康上,是對自己負責;花在老伴和朋友身上,是給生活添甜;不花在無底洞、攀比和委屈上,是給尊嚴加碼。
記住了,咱們幫襯兒女,靠的是真心換真心,不是靠錢砸出來的"懂事"。你把自己活明白了,兒女才會打心眼里敬重你。就像老輩人說的:"家有明理老人,勝過萬貫家財。"咱把這"三花三不花"記牢了,帶娃帶得舒心,晚年才能過得順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