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從幼教老師到國際超模,從傳媒公司創始人到公益倡導者,譚倩倩的每一次身份轉換都伴隨著對“多元價值”的深刻思考。近日,這位跨界先鋒做客本報訪談間,分享她的職業哲學與企業愿景。
一、跨界之路:從三尺講臺到國際T臺的“破圈密碼
記者:您早期從事幼教工作,后來為何選擇轉型模特行業?
譚倩倩:教育教會我用耐心觀察“成長的力量”,而模特行業讓我學會用肢體語言傳遞“美學的力量”。其實兩者有共通之處——都是在“塑造形象”:前者塑造孩子的心靈,后者塑造文化的符號。2015年第一次站上國際時裝周舞臺時,我就在想,中國模特不應該只是“展示衣裝的載體”,更該成為東方美學的“行走名片”。
二、傳媒布局:搭建“星光橋梁”的行業野心
記者:創立北京鳳橙國際文化傳媒的初衷是什么?如何定位公司的行業角色?
譚倩倩:我想打造一個“破圈”的平臺——既為演員、模特、歌手等 talent 打破行業壁壘,也為文化項目打破傳播邊界。我們與北京電視臺、海南衛視等主流媒體合作,承辦春晚節目、人民大會堂活動,甚至參與央視《開拓者》這樣的高端訪談,本質上是在構建“內容生態鏈”:從人才孵化到內容制作,再到權威渠道傳播,讓優質文化真正“落地有聲”。
記者:在藝人培養方面,公司有哪些獨特優勢?
譚倩倩:我們建立了“三維培養體系”:專業技能培訓(如模特臺步、演員表演)、文化素養提升(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社會責任感塑造(要求藝人參與公益項目)。比如去年登上春晚的兒童團隊,我們不僅培訓藝術能力,還帶他們去敬老院表演,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理解“藝術的溫度”。
三、公益哲學: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生邏輯”
記者:您多次提到“溫度”,在公益事業中如何體現這一理念?
譚倩倩:公益不是簡單的物質捐贈,而是“情感共振”。我們去敬老院時,會讓藝人陪老人回憶青春故事,用短視頻記錄他們的人生片段;在“壹基金凈水計劃”中,我們帶城市孩子去鄉村體驗水質差異,用親身體驗激發他們的公益意識。這些行動看似“慢”,卻能在參與者心中種下長久的善意種子。
記者:商業與公益如何平衡?
譚倩倩:真正的商業智慧,是讓公益成為品牌的“生命力”。比如我們參與“結善緣救病童”項目,會邀請合作品牌一起發起義賣活動,消費者每購買一件商品,就有部分收入捐贈給患兒。這種模式既提升了品牌的社會形象,又讓公益變得“可參與、可感知”,形成正向循環。
四、未來展望:文化出海與“中國故事”的多元表達
記者:2025年您頻繁亮相國際場合,如何看待“中國品牌文化出海”?
譚倩倩:在外交官商界領袖之夜,我分享了一個觀點:文化出海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對話”。我們帶兒童團隊登上國際舞臺,用戲曲、剪紙等非遺元素創作節目,不是為了展示“古老中國”,而是呈現“流動的文化生命力”。未來,我們計劃與海外媒體合拍紀錄片,記錄中國公益項目中的普通人故事,讓世界看到中國品牌“有溫度、有煙火氣”的一面。
記者:對年輕創業者有什么建議?
譚倩倩:(思考片刻)保持“空杯心態”和“社會觸角”。無論是跨界還是創業,本質都是“解決問題”——解決行業痛點,解決社會需求。當你的工作能為他人帶來價值,成功便會成為自然的結果。
結語:訪談中,譚倩倩多次提到“橋梁”一詞——她用職業生涯搭建教育與時尚的橋梁,用企業平臺搭建藝術與大眾的橋梁,更用公益行動搭建商業與社會的橋梁。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新一代創業者的多元視野與責任擔當:商業版圖的擴張不再是單一目標,而是與文化傳播、社會進步同頻共振的“共生旅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