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在粵港澳大灣區,有一位德國友人特別喜愛觀鳥,用鏡頭捕捉許多珍稀鳥類的身影,見證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
賀勵平(Peter Helis)現在擔任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全球招商總監。他很早就對亞洲有興趣,而且發現自己有學外語的天賦,于是到英國學習中文專業。
賀勵平:中文很有意思,和我們歐洲的語言完全不同,所以我學習中文。當時我已經能感覺到中國的復興,所以我也要參與中國復興。好多人問我為什么要學中文,我告訴他們,中國會越來越好。現在他們都覺得,我當時的這個選擇是很對的。
2003年從倫敦大學畢業后,賀勵平和妻子在中國香港生活了10年,2013年來到廣州工作生活。賀勵平親身體會到中國近年來注重綠色發展,增加了很多公園、綠道,大灣區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好。
賀勵平:我喜歡大自然,現在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舒服,有很多綠化,很了不起。我在廣州黃埔上班,黃埔有很多公園很多綠道,有很多可以徒步的地方,都挺好的。
賀勵平從小就有觀鳥的愛好。在廣州,他買了專業的相機,一邊觀鳥,一邊拍攝鳥類。
賀勵平:中國這些觀鳥愛好者,都是聚起來,一起觀鳥。我個人覺得觀鳥也是一種冥想,讓我感覺很舒服,放松下來,所以我自己觀鳥,覺得挺好的。我每天早上一邊散步,一邊帶我的相機觀鳥。我認識好多鳥,有的時候看不到鳥,但是聽到它們的聲音就能認出來。
賀勵平說,廣州自然環境優美,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這里已經成為鳥類的天堂,吸引了眾多的觀鳥愛好者。
賀勵平:廣州的鳥好多,環境特別好,因為珠三角有好多河、湖,有山有水,綠化也挺好的,所以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鳥。廣東的水質、空氣質量越來越好,對很多鳥來講非常重要。比如,水鳥是吃魚的,如果水的質量不好,沒找到魚,它們就飛走了。另外,抓野生的鳥是不允許的,這也為鳥類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與此同時,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生活多年,賀勵平對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濟發展有著觀察與感受。
賀勵平:中國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也是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發展,太了不起。我是德國人,1999年我第一次到中國,中國人說,你們德國的高鐵非常先進。現在中國有4萬多公里的高鐵,特別厲害。
賀勵平:最近有人問我,如果你必須要離開中國,你最想念的是什么?我覺得是中國生活的便利,太好了,太方便了,都是用手機支付。我們在德國還是用現金。中國的購物平臺非常便利,如果我今天訂一個物品,明天或是后天就收到了。
賀勵平:在中國住得好,吃得好,環境也好,所以我很幸運,見證了中國的發展。我很喜歡留在中國,希望可以在中國退休——早上出去散步、觀鳥,享受生活,享受廣東的大自然,這就是我理想的退休生活。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采訪丨孫伶俐
外聯丨陳惠婷
主持丨葛鵬
制作丨楊曉蕾
簽審丨安然
監制丨劉軼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